氟硅產業一向被認為是前景光明的新興產業,目前卻面臨著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危機。但是,危機的出現并沒有削減各地發展氟硅產業的熱情,就在各路資金紛紛涌入這片熱土后,卻發現這里并非如他們原先所想象的那般滿地黃金,一哄而上的基礎材料市場已經過剩得像是一片沼澤地,踏進去就拔不出來;而預期中能給企業帶來高額利潤的高端產品卻像是天邊的月亮,明亮誘人,卻遙不可及。
可以確定的是,氟硅產業要實現華麗轉身成為真正的新興產業,就必須從大宗基礎產品嚴重過剩的泥潭中全身而退,拿起技術創新的利器,去開拓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上周在北京召開的2013年氟硅產業創新發展與合作交流大會上,業內專家與企業代表紛紛表示,抑制投資沖動、加快技術進步、差異化合理分工應當成為氟硅產業開疆拓土的三部曲。
抑制投資沖動是當務之急
與其他傳統的化工產業有所不同,我國氟硅產業的新興產業特點十分突出。之所以具有新興產業的特點,并不是這個產業目前整體生產水平有多先進,產品的技術含量有多高,而是氟硅材料在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使然。新能源、航天航空、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產業、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等產業發展都離不開氟硅材料的支撐,而它本身就是新材料中的重要一員。
在上周召開的2013年氟硅產業創新發展與合作交流大會上,本報記者采訪企業代表。(本報記者 李聞芝 攝)
但是,新興產業的光環并沒有讓氟硅產業擺脫產能過剩的陰霾。記者了解到,由于受到國家政策鼓勵,而且高端的新型氟硅材料展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氟硅產業因此成為各地方政府特別是擁有氟硅資源地區青睞的投資對象。但由于缺乏高新產品的生產技術,多數雄心勃勃的投資最終還是轉化為生產傳統“大路貨”的產能,而真正能做新材料的企業寥寥無幾。
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理事長季剛從去年開始就在不斷地提醒:基礎原材料的產能過剩已經嚴重制約了氟硅行業調結構轉方式的步伐,影響了行業健康發展,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市場的情況也驗證了這一點,新增產能得不到很好消化帶來的結果就是產品價格下跌,市場競爭加劇,企業利潤下滑。據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的統計,2012年下半年以來,含氟聚合物、氟碳化合物的產品價格一路下跌,聚四氟乙烯價格下降32%,氟橡膠下降25%,HFC產品價格下跌幅度在20%~60%不等。2012年氟硅產業利潤下滑30%~40%。其中,含氟聚合物、氟碳化合物實現工業產值226億元,同比下降32.45%;有機硅單體企業整體開工率不足,經濟效益大幅滑坡,多數企業無錢可賺,個別企業還出現了巨額虧損。
衢州氟硅新材料產業基地是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圖為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年產6萬噸有機硅裝置。 (本報記者 王孝弟 攝)
氟硅行業企業2012年業績總體表現不佳,從表面上看,這主要是由于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國內經濟增速減緩,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速明顯下降所致。但拋開這些外部因素,更重要的還在于,近兩三年新建裝置的大量投產,加劇了結構性產能過剩,導致了市場供需失衡。“今明兩年,我國還將有一批新建裝置陸續建成投產,產能過剩的矛盾還會進一步加劇。”季剛對記者說。
這一情況也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化解產能過剩是2013年工信部的重點工作之一。”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化工處處長蔣健表示。記者了解到,為了維護氟化工產業的健康發展,工信部曾于2011年3月發布了《氟化氫行業準入條件》,而另一個條件更為嚴格、涉及面更廣的《氟化工產業政策》也正在部內征求意見。蔣健透露,工信部還在醞釀起草有機硅產業的準入條件。行業準入條件等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出臺,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氟化工投資的沖動和盲目性,引導行業向下游和高端產品傾斜。
技術創新改變游戲規則
在氟硅產業大宗基礎產品嚴重供大于求的同時,高端產品卻是供不應求,需大量進口。要解決好困擾行業的結構性過剩問題,單純依靠抑制產能過剩是遠遠不夠的。業內專家和企業代表不約而同地向記者表示,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氟硅行業才能卸下產能過剩的包袱,向高端市場進軍。
2012年,成都硅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6.5億元建設全國最大的有機硅密封材料生產基地,今年項目建設將全面推進。圖為項目開工儀式。(硅寶科技 供圖)
事實上,氟硅行業已經有一批骨干企業充分認識到科技創新是實現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環節和支撐,并且在調結構轉方式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進入‘十二五’以來,氟硅有機材料行業通過創建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中心,通過產學研緊密合作和創新資源整合,開發了一批新技術和新產品,承擔了一批國家重大專項和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省級重大科技項目,申請專利幾千項,獲得國家、省級科技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數十項。這些成績的取得為行業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季剛告訴記者。
浙江新安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盡管2012年國內外市場環境十分復雜,但新安化工的硅氧烷產銷總量還是實現了逆勢上漲,同比增長43.8%,成為國內唯一實現了滿負荷生產的有機硅企業。該公司副董事長季誠建介紹說,新安化工很早就意識到,發展有機硅產業不能單純依靠單體產能擴張粗放式發展,而應注重依靠技術進步來提高生產水平。2001年以來,公司相繼成立了有機硅研究所、浙江省有機硅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新體系。依靠技術進步,新安化工成為了市場上的贏家。
巨化集團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巨化集團形成了以ODS替代品、高端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細化學品氟材料加工為主的完整產業鏈。2012年,巨化集團自主研發的PVDC保鮮膜項目順利投產,當年貢獻毛利8062萬元,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2012年,巨化股份還投資8300萬元建設了6000噸/年電子級氫氟酸裝置,目前項目進入收尾階段,即將投料試車。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公司在電子級含氟化學品市場上地位和競爭力。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本身就是一家從科研單位轉型的科技型企業,他們始終堅持科技創新為本的理念,2012年在氟化工產品價格大幅下滑的形勢下,該院的新產品銷售收入依然達到7億元,創新產品的銷售利潤占全部利潤的54%。
而國內無機氟行業的老大——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更是靠自主創新的成果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2012年公司募資生產的六氟磷酸鋰產品已經替代進口產品,占據了國內高端鋰離子電池原材料市場30%的份額,并出口到日韓。多氟多業績快報顯示,2012年,由于企業規模化發展,六氟磷酸鋰的生產成本將有所下降,毛利率達到63.05%。
與少數企業發展高端氟硅產品嘗到甜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部分氟硅行業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依然在延續低端產能無序擴張的發展路子,這也是導致整個氟硅行業在2012年業績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企業發展經歷揭示出,靠單純的規模擴張來獲得收益的時代已經悄然離去,技術創新正在改變市場的游戲規則。
差異化提升企業競爭力
硅烷偶聯劑只是有機硅產業中一個小品種,年消費量不大,盡管如此,它也難逃過剩的厄運。“硅烷偶聯劑建設已經出現了投資過熱的苗頭,應該引起廣大投資者的足夠重視。”中國氟硅有機材料工業協會有機硅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曉勇提醒說,“2011年我國硅烷偶聯劑的產能已經達到20萬噸,而產量只有11萬噸。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宣布新建和擴建的產能就多達20萬噸。”
“這樣一個小產品的產能過剩,反映的是我國氟硅產業發展中抄襲、模仿的不良風氣。”一位業內專家這樣告訴記者,“一個企業花費幾年時間開發的新產品,上市沒多久就會被別人抄襲,過不了多久就會遍地開花,項目投產之日就是產能過剩之時。”這位專家分析認為,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除了企業研發資金缺乏、創新能力不足外,更重要的還在于,企業創新的思路沒有打開,對市場需求研究不深入,產品差異化、個性化發展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事實上,無論是氟產品還是硅產品,產業鏈都可以延伸得很長。以氟化工為例,氟化工包括無機氟化物和有機氟化物,有機氟化工又分為三大類,消耗臭氧層物質及其替代品、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細化學品,而含氟精細化學品又可以分為含氟電子化學品、含氟中間體、含氟表面活性劑……不同種類不同型號的產品數以萬計,這樣的產業結構為氟化工產業的差異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品質、純度和品種上向系列化、高質化、精細化、差異化、復合化發展應該成為氟硅產業未來發展的常態。
與此同時,氟硅材料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各個領域對材料性能的要求也是千差萬別。
“企業認真研究一下下游市場的需求,還是會發現很多商機,而不必擠到同一座獨木橋上。差異化意味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樣的結果增強了企業在市場上的話語權,而擁有了話語權給企業帶來的是高額的利潤,合理的利潤又可以支撐企業在新產品開發上的投入,進一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從這個角度講,在氟硅產業的創新發展中,差異化的技術創新顯得尤為重要。”一位氟硅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差異化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產品的開發上,在資源的利用上同樣也可以實施差異化戰略。談到氟資源,大部分企業會將目光盯在螢石上,卻忽略了磷礦中氟資源的利用價值。特別是在優質的螢石資源已經成為了稀缺資源時,氟化工產業要想實現長遠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要保障原料的可持續的供給。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世江就表示:“磷肥副產物中氟資源的綜合利用是個大課題。磷礦中含有的氟資源是螢石中氟資源的6倍,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對磷肥副產物中氟資源的回收和利用。”
“當前,企業應該看準市場方向,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從這個層面上說,差異化就是競爭力。”楊曉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