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圍化工”現象越來越突出、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當下,時有發生的危化品安全事故讓化工行業面臨嚴峻的安全形勢。這也讓相關行業協會負責人在不久前召開的石油化工行業協會安全生產工作座談會上共同思考著一個問題—— 化工安全誰來hold住?
——企業負責人
如果某家化工企業出了安全事故,這家企業無可非議地要承擔事故的主要責任。會上幾乎所有的行業協會都認為,化工企業的安全主要靠企業負責人來負責。
圖為山西晉煤晉豐公司現場巡檢人員正在查看醇分塔遠傳液位計,進行現場隱患排查。 (許嬋 攝)
中國化學試劑工業協會秘書長任富聰介紹說,近兩年化學試劑企業出的大事故較少,但小問題不少。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企業負責人瞎指揮,不尊重客觀實際,搶時間、占市場,不聽職工的意見,違規指揮、操作,造成安全隱患。
很多企業負責人都愿意將錢花在搶市場上,而不是花在提高企業安全水平上。任富聰強調:“安全工作的資金投入要有計劃地落實,民營企業更需如此。不能平時不投入安全資金,出事后花錢了事。而且安全資金投入要根據產值、銷售額等設立底限,由有關部門檢查是否合理,不能錢花了卻沒有解決安全問題。”
圖為大唐能源化工公司內蒙古大唐克旗煤制氣項目員工在2012年安全生產月活動中開展簽名活動。(本報記者 陳丹江 攝)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焦陽指出,由于電石行業具有技術門檻低、投資見效快等特點,在中西部資源相對集中的地區,電石項目成為投資的重點方向,其中不乏一些煤老板、房地產老板等資金雄厚的地方企業家。在利益的誘惑下,為了減少投資成本、項目快速投產,一些企業負責人不惜犧牲安全,為日后項目的安全運行留下隱患。
那么企業老總應該把安全資金投在哪?技術應是首要的。只有選擇先進的生產技術,才能提高企業的本質安全水平。這點得到了多數行業協會的認同。
圖為四川石化安全員進行員工勞保著裝檢查。(特約記者 趙金波 攝)
中國氯堿工業協會的么恩琳主任介紹說,在氯堿行業,如果離子膜電解能夠取代隔膜電解、氟利昂制冷能夠取代氨制冷、溴化鋰制冷能夠取代氨制冷,主要生產裝置全部實現DCS控制,使現場逐漸實現無人化操作和遠距離控制,采用自動安全聯鎖和緊急停車技術,確保生產系統發生故障時實現自動停車,避免人工操作的不確定性,這將大大提高企業的本質安全水平。
電石行業也是如此。當前仍有不少企業在使用不合格的內燃式電石爐,既污染環境又存在安全隱患。焦陽認為,企業應該盡快將不合格的內燃式電石爐淘汰或改造為合格內燃爐。
圖為雨季即將來臨,南化公司連云港堿廠及早進行防洪工作。圖為職工清理排水溝內的污泥。(朱華南 攝)
溶劑型涂料由于含有可揮發性有機物(VOC),相對水性涂料更易發生安全事故。中國涂料工業協會產業發展部部長劉杰為此建議,涂料企業應該提高相關技術水平,改善生產設備,發展低VOC產品,用低毒溶劑逐步代替有毒有害溶劑,杜絕使用二氯乙烷等溶劑。
中國硫酸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企業若能采用硫鐵礦制酸的燒渣處理技術,可以有效控制粉塵的飛揚,降低工人患呼吸疾病的安全隱患。
除了這些硬件投入,企業負責人還應該加強企業的安全管理。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曹占高反映:“部分企業消防設施保養、維護、管理力度不夠。企業日常檢查更多的是關注消防設施配置的數量,對于設施保養維護情況,能否在出現事故之后第一時間投入正常使用等問題,很少進行認真檢查,造成發生事故之后,預案無法有效實施。”
圖為4月8日開始,吉林石化生產裝置陸續進行安全檢修。圖為大型設備吊裝前專業人員正在進行確認。(本報記者 趙淑玲 攝)
劉杰認為,涂料企業在建廠設計和生產過程中應嚴格遵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涂料生產企業安全技術規程》等一系列安全法規,提高企業的安全意識。
“企業應該建立重大危險源管理檔案,各危險源所在部門還應對安全設施進行日常檢查,對發現的隱患組織整改。總之,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和健全的規章制度才是保障企業安全生產的基礎。”么恩琳說。
——監管部門
一次安全事故之后,輿論的關注點除了會聚集在出事企業,很快還會映射到相關的監管部門。作為國家監督管理企業安全生產的主要職能部門,安監總局和各地方安監局理應成為化工行業安全的守護者。各行業協會對安監總局的安全監管方式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中國純堿工業協會信息部副部長降立川建議,安監總局對危險化學品的安全監管工作應進一步加強,進一步明確危險化學品的名稱、范圍,防止出現危險化學品逃避監管的情況;同時,也應該防止非危險化學品按危險化學品進行監管,給企業正常生產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圖為2月25日貴陽柏絲特化工有限公司發生爆炸后的搶險現場。(CFP供圖)
“涂料企業上萬家,但達到規模以上的只有近千家,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很低。我曾經暗訪過河北的某個地方,一條街上40多家涂料企業,都沒有安全生產許可證,加強對這樣的小企業的監管刻不容緩。”劉杰呼吁道。
在任富聰看來,國家行政管理部門尤其是地方管理部門一定要深入下去,加強管理和監督,做到監督不走樣兒、不遷就,執法為公,不謀私利。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質量安全環保處處長徐后生還希望安監總局能夠組織行業專家對企業進行義診。“去年我們對中國化工集團的橡膠總公司做了一次隱患排查,效果不錯。安監總局若能對一些中小企業進行安全義診,對提升全行業的安全水平很有幫助。”徐后生說。
焦陽則建議安監總局支持各地安監局聯合中國電石工業協會,開展對電石企業的安全管理與生產操作人員等進行崗前培訓和在崗培訓。“密閉電石爐近幾年發展比較快,但相應的培訓比較少,協會可以出專家,希望能夠和安監總局聯合發證,作為企業安全生產的依據。”
但對于安全培訓,么恩琳卻有著不一樣的視角。據她介紹,氯堿行業有著各種名目的安全培訓,除了上崗證,還有壓力管理操作證、特種作業的安全培訓等,這些培訓已經讓企業應接不暇,但是隨之而來的復訓工作又給企業帶來負擔和壓力。么恩琳為此建議,安監總局能夠對安全培訓和費用進行梳理,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安全培訓科目和定期復訓的管理辦法,但要提高安全培訓質量和效果,將安全投入真正用在實處。
此外,么恩琳認為,市場經濟中企業的目標就是利益最大化。安全管理不會立刻產生經濟效益,導致很多企業在安全投入上會縮手縮腳,在安全生產方面欠賬太多,事故隱患也多。如何保證安全生產所需資金投入,形成企業安全投入的長效機制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
“我們這個部門除了協助推動行業安全,還關注企業環保。我個人感覺,國家在環保上的投入是比較大的。只要是跟環保沾邊的清潔生產技術,國家經常會有資金支持,企業的環保意識自然也會增強。但安全就不是這樣,企業如果某個工段出了安全事故,可能是企業內的幾個人受到安全危害,不會影響到周邊的老百姓,國家在安全方面的投入還比較少。”么恩琳建議,相關部門能夠從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為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開“綠燈”。
——企業員工
員工作為企業的一線操作人員,是每次事故的最直接受害人,但同時也是保障企業安全生產的關鍵。然而,根據各行業協會反映的情況,不少化工安全事故正是由于企業員工缺少專業知識、安全意識不強而在生產中錯誤操作所致。
氟化工產業近幾年快速擴張,新進入行業的企業較多,特別是氟化氫(AHF)生產企業和四氟乙烯(TFE)生產企業。由于員工安全生產知識不足,容易發生AHF外泄、TFE爆炸及殘液泄漏中毒事故。而且有些員工及管理人員對氟化工生產的特性不了解,對處理事故的措施以及一旦發生事故后的救護知識不清楚,往往延誤了最佳救護時間。
2012年4月,內蒙古一家氟化工生產企業因工人違規操作,導致偏氟乙烯氣體泄漏后起火并引起爆炸,造成1死3傷;2012年9月,浙江金華一家氟化工企業在裝置區的硫酸管道拆卸過程中,因工人操作不當,發生爆炸事故,造成2死2傷。
另外,某氮肥企業進行過統計,該企業事故主要包括高處墜落、物體打擊、機械傷害、火災爆炸、燙灼傷事故,分別占事故總數的20%、18%、12%、11%、11%。從事故發生的人群看,三車司機(鏟車、叉車、吊車)、裝卸工、包裝工、維修工等因個人原因發生事故占了很大的比例。這幾類人的共同特點就是安全素質較低、工作隨意性較強、習慣性違章較多,因此導致個體傷害事故高發。
橡膠制品行業發生的大多數安全生產事故也是由于操作人員違反安全生產操作規程所致,因為該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制品加工生產工藝過程相對復雜,工藝設備品種較多,大多數生產過程均需人工操作。
“電石行業密閉爐的占有比例逐年增加,但是密閉電石爐的操作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多數為從事過內燃爐操作或鐵合金爐操作的人員,有些人員文化程度較低,對工藝及生產流程了解較少,靠蠻干、敢干參與生產。”焦陽反映的情況也是如此。
在各行業協會看來,解決此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加大對企業員工的安全培訓,強化對員工的安全生產三級教育。
一方面,企業必須建立嚴格的安全培訓制度。“某些涂料企業對招聘的民工或新員工進行簡單口頭教育,就讓其上崗工作,未就危險化學品的性能與毒害、防范和處理突發事故等方面進行安全教育。”劉杰表示,“對員工的安全教育很重要,業內企業可以向日本企業學習,用圖畫的形式來普及安全知識,形象易懂。”
據了解,國內某硫酸企業也吃過安全培訓不夠的虧。該企業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目前最為先進的低溫熱回收裝置,但由于對操作工人培訓不夠,工人對新設備不甚了解,造成安全事故,損失數百萬元。
另一方面,企業員工的自覺也很重要。任富聰認為,員工不能抱有僥幸心理,應積極參與到企業的安全培訓中,自覺遵守操作規程。因為往往他們的一次正確操作,或許就能減少一次事故的發生,降低一分他們生命受到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