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荷蘭等歐盟主要國家明確表示反對后,歐盟委員會依然堅持對中國光伏產品啟動“雙反”措施。6月4日,歐盟貿易委員會宣布,從6月6日起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若中歐雙方未能談判達成解決方案,兩個月后稅率將提高至47.6%。
爭議多時的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措施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6月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河北省考察時,專程來到光伏企業實地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和“雙反”對企業的影響,并親自為企業出謀劃策。那么歐盟為什么要啟動“雙反”?歐盟的“雙反”將對各方造成哪些影響?中國又應該如何應對?對此,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一問:歐盟啟動“雙反”目的何在?
由于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涉案金額高達210億歐元(約合1670億元人民幣),是歐盟對華貿易保護案件規模之最,直接影響中國數十萬人就業;也由于中國光伏產業產量和產能占全球60%以上,而歐盟占目前世界光伏市場近70%,因此此案的發展不出意外地震動了國際財經界、外交界和中國社會。而此案得以提出并在歐盟大多數成員國的反對聲浪中不斷強行推進,又充分暴露了歐盟貿易部門乃至整個歐盟機構指導思想與內部運行管理的混亂。
日前,英利綠色能源公司總部的超千名員工在廠區內擺出一個大大的“NO”字,左手高舉印有“No Trade Protection”的抗議文字,以此表達英利人呼吁公平貿易,堅決反對歐盟對華光伏產品“雙反”征稅的態度和決心。(孫曉臨 攝)
在5月8日提出的草案中,歐盟貿易委員會提出的方案是平均稅率高達47%、最高稅率達67.9%,短短一個月里發生這樣大幅度的稅率變更,不能不讓人認為,歐盟在裁定中國光伏產品是否存在傾銷、傾銷幅度如何等問題上并沒有扎實的依據和合理的判斷,而更多地是一種隨意制定的措施。
畢竟,對于一開始就大量使用外資、90%出口的中國光伏產業,歐盟貿易部門沒有按照中國自己的成本核算有無傾銷,而是指定美國為替代國計算。即使不考慮美國工人和中國工人之間數倍的工資差異,鑒于中國光伏產業產能產量占全世界60%,美國則只相當于中國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勞動生產率和規模經濟效益的巨大差異也決定了,以美國為替代國計算中國光伏產業“傾銷幅度”只能是一個荒唐的數字游戲。
面對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國內企業正在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圖為2013中國錦州世界園藝博覽會上,世園專線停車場頂棚由皇明太陽能集團生產的太陽能板。 (特約記者 張一峰 攝)
這個組織所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是一個能與替代產業競爭、而且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還是一個效率低下、既無法與替代產業競爭又無力與海外競爭者同場角逐、只能托庇于貿易保護并持續吞噬巨額補貼的無底洞?
對新興產業的扶持是要有一定期限,還是在國際競爭中已告失利、且看不到翻盤希望的情況下還要變本加厲訴諸貿易保護?
在整個光伏產業集群中要支持的是哪個環節?是以太陽能世界公司(Solar World)為代表的那批被中國同行打得落花流水的企業及其擁有近50家成員的協會組織EU Pro Sun,還是受益于價廉物美的中國光伏產品、擁有500多家企業成員、代表歐洲6萬個就業崗位的歐洲平價太陽能協會(AFASE)?
縱覽對華光伏“雙反”全程,歐盟貿易委員會的所作所為讓觀察者們得不出一個合乎邏輯的明確結論,也讓市場參與者們無法形成穩定的預期。
在5月24日歐盟成員國就對華光伏征稅建議案投票表決當天,代表500多家光伏企業的歐洲平價太陽能協會(AFASE)在布魯塞爾舉辦了一場特殊的“葬禮”,“悼念”因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而即將失去的數萬個歐洲就業崗位。(CFP 供圖)
在光伏產業發展及對華光伏“雙反”案上,歐盟內部運行的紊亂更是顯而易見:此案涉案金額高達210億歐元,是歐盟對華貿易保護案件規模之最,這樣一起案子倘若付諸實施,必定對中歐經貿關系乃至政治關系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因此,歐盟方面需要統一的思想認識和協調一致的行動,才能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動決策,并高效率地貫徹實施。但我們看到的卻是,歐盟貿易機構與其大多數成員國的意見相左,不僅表明此案未必符合歐盟自身利益,而且埋下了未來發生反復的可能。
此案的發起和推進,再次充分暴露了這個區域經濟組織深刻的內在缺陷,也讓人們無法對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景過分樂觀。
三問:我國光伏保衛戰該怎么打?
由于我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外貿依存度長期位居世界經濟大國之首,為了給我國出口貿易創造盡可能穩定的發展環境,多年來我們在應對貿易爭端時通常很少采取貿易報復措施,而是盡可能尋求談判和解。但這起案子很有可能成為中國應對國際經貿爭端歷程中選擇采取強硬反制措施的里程碑式事件。
業內專家認為,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將嚴重影響歐盟新能源的發展,讓化石能源消費重新抬頭,并對環境造成進一步污染。 (AFASE 供圖)
之所以如此,不僅僅因為其規模巨大、涉案金額高,而且因為強力推進此案以及準備對中國電信設備發起“雙反”調查的歐盟貿易委員會表現出了極其危險的單方行動傾向。這是歐盟對外貿易政策史上前所未有的做法,一旦成為日后可以援引的先例,中國企業在歐盟市場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風險,而且可能對其他市場產生惡劣的示范作用。
正因為如此,我們都有必要對這種危險的做法作出足夠強硬的反應,以免后來者效尤。就總體而言,我們對國際經貿爭端仍然尋求和解之道,但倘若沒有真實的貿易報復措施威懾作為后盾,我們的和解意愿往往得不到相應的尊重。
在理論上,作為世界第二進口大國,作為全世界經濟大國中進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有能力通過打擊對方對華出口來令其支付代價。隨著中國成為世界名列前茅的對外直接投資大國,隨著中國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地位日趨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在發行國債時期望得到中國購買支持,中國在貿易爭端中可以用于反制對方的手段選擇空間越來越大。
具體到光伏爭端中,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的歐盟今非昔比,其經濟有求于中國進口、中國投資之處甚多;贊成歐盟對華光伏“雙反”的法國、意大利、立陶宛、葡萄牙4國危機程度甚深,對中國需求更深,更給我們區別對待、實施精確打擊創造了條件。我們優先選擇的對象應是歐盟(特別是法國和意大利)生產和對華出口規模較大、且其生產產業鏈集中在歐盟而不至于過多干擾中國國內生產環節的商品。
當然,單純依靠貿易報復措施并不能直接幫助國內光伏產業走出困境,為此,我們還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要任務無疑是啟動和擴大國內市場,幫助國內產業度過產業寒冬。只要成功啟動國內市場,美歐的“雙反”就不可能打垮、消滅中國光伏產業這個競爭對手。須知中國市場規模廣大,我國“十二五”計劃制定的光伏裝機量目標為22GW~25GW,今年年初全國能源工作會議確定的全年裝機量目標為10GW;既然2011年中國占全球實際GDP份額已達14.3%,與整個歐元區相等,而目前歐盟光伏市場為20GW,那么中國制定的今年裝機10GW、“十二五”期間達到22~25GW目標就并非虛無縹緲、無從落實,而是很有可能實現的。同時,國產光伏電池價格已經大幅度暴跌,這又給國內市場需求上升創造了條件。只要成功啟動國內市場,美歐的“雙反”就不可能打垮、消滅中國光伏產業這個競爭對手。為此,光伏產業熱盼的產業政策配套細則應盡快頒行,為進一步規范國內市場秩序,醞釀多時的《太陽能光伏行業準入條件》也應及時出臺。
其次是開辟歐美之外的出口市場,新興市場光伏產品潛在和現實需求的增長為這項策略創造了實施條件。知名光伏市場研究機構NPD Solarbuzz的數據顯示,2013年亞太地區光伏市場需求有望增長至13.5GW,比2012年增長50%。而據機電出口商會的數據,2012年全年我國光伏產品對歐洲出口總額為111.9億美元,同比下降45.1%,對東盟和非洲地區光伏產品出口則分別增長22.1%和10.9%。總體而言,許多后發新興市場經濟體電力缺口巨大,光伏發電存在較大潛在需求,我們的任務就是使這些潛在需求轉化為市場。
還有一條策略是“走出去”,在歐美和其他國家市場直接投資建設光伏電站,帶動中國光伏產品出口。在這方面,一些企業已經樹立了比較成功的榜樣,江蘇聚能硅業有限公司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
聚能硅業在歐洲市場上本來屬于后來者,但是沒有盲目扎進這種自相殘殺的價格戰,而是獨辟蹊徑,在德國、意大利、希臘等國投資建設了多個太陽能小型電站,此舉令聚能硅業收獲頗豐:由于電站填補了當地電力缺口,可以享受東道國政府補貼,從而降低了投資風險。
最后還要努力熬過市場寒冬、耐心等待不符合經濟規律的歐美“雙反”措施到期。傳統化石能源行情下跌是對光伏產業的最大威脅,高效率、低成本的中國光伏企業很多能夠在傳統化石能源行情下跌的競爭中生存下來,歐美光伏企業的低生產效率和高成本則決定了它們絕大多數在未來幾年傳統化石能源行情下跌的環境下難乎為繼。
據GTM研究報告的數據,歐洲、美國和日本光伏電池企業制造成本超過80美分/瓦,中國企業成本為58~68美分/瓦。盡管該報告估計未來3年內將有54家中國光伏企業破產或被兼并,貌似甚多;但同一份報告估算的全球光伏電池企業破產、被兼并者數是超過180家,中國企業破產家數占比例在30%以內,明顯低于中國光伏產業產能占全球全行業比重,實際上是從側面認定中國光伏企業在全行業嚴冬中生存能力更強。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歐盟最終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措施,傳統化石能源下跌的熊市也可望在“雙反”期間替我們淘汰很大一批歐美競爭對手。這不僅僅意味著競爭對手減少,還意味著未來“雙反”期滿后鼓噪延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呼聲削弱,對于熬過市場寒冬的中國企業在“雙反”期滿后大展宏圖是有利的。
二問:歐盟光伏產業能否受益?
很顯然,對華光伏“雙反”等于判處歐盟光伏產業死刑。不僅許多業外觀察者這樣看,AFASE同樣這么認為。就在5月24日,這個激烈抨擊對華光伏“雙反”的協會抬著仿制棺材,在歐盟總部外為歐洲光伏業“出殯”。這并不完全屬于“行為藝術”,而是反映了他們內心真切的恐懼憂慮。
因為全球光伏產業最大的競爭對手并不是同行,而是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傳統化石能源,而對華光伏“雙反”將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歐盟市場上光伏產品相對于傳統化石能源的競爭力,從而在本質上等于判處歐盟光伏產業死刑。
光伏產業與傳統化石能源競爭的關鍵是降低成本,光伏產業主要是在新世紀以來這一輪初級產品牛市中石油天然氣等常規能源價格持續大幅度暴漲的背景下實現高速增長的。因為太陽能發電迄今成本較高,而且在供應電力穩定性等方面還不能與常規的火力發電站相比;如果石油天然氣等常規化石能源保持低價,無情的市場規律將使得光伏產業難以找到足夠的需求,而在需求和生產規模太小、不足以實現規模經濟效益的情況下,光伏產業的成本難以下降,也就更難以打開市場銷路了。正是石油天然氣等常規化石能源價格暴漲,才使得太陽能發電具備了一定的商業競爭力,贏得了較大的市場規模,光伏產業生產得以實現一定的規模經濟效益,從而進一步增強其價格競爭力,形成“市場擴大—規模經濟效益降低成本—需求進一步擴大”的良性循環。
這樣一個良性循環要想實現,關鍵就在于高投資和快速形成生產能力,推動生產成本和價格快速降低,從而搶在常規化石能源行情大幅度下跌之前建立對常規化石能源的可持續的價格競爭力。中國光伏產業能夠在5年時間里成長到占據世界光伏市場60%以上份額,靠的并不是各國光伏產業都接受到的這樣那樣的補貼,而是效率。正是依靠決策、投資、建設、生產各個環節的高效率,中國光伏產業得以比其它國家和地區同行更快地走上了這條軌道,進而能夠以比海外同行低得多的價格銷售產品。中國模式突出的效率優勢、中國作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有工業門類國家所具備的獨一無二的范圍經濟優勢、中國國民的勤奮……所有這一切共同造就了中國光伏迅猛崛起的奇跡。也正因為如此,中國光伏產業得以實現比海外同行更低的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這不僅不是“罪過”,反而是為全球光伏產業開辟了生存發展的通道。
而慫恿對中國同行發動“雙反”、企圖維持光伏產品高價的歐美廠商奉行的是一條不切實際的錯誤的經營思路,只能使光伏產業難以足夠迅速地降低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在常規化石能源面前難與爭鋒。須知,全球光伏產業面臨的現實是:這兩年全球初級產品牛市已經終結,包括能源在內的初級產品行情已經大幅度下跌,美國發起的“頁巖氣革命”更令石油天然氣價格面臨繼續下行的重壓。在這種情況下,企圖通過對華“雙反”而維持歐盟市場上光伏產品的較高價格,何異于判處歐洲光伏產業“死刑”?
因此說,歐盟發起的這場“太陽能戰爭”本身就會壓縮光伏市場的成長前景,進而損害他們意欲拯救的國內光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