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在中國化工信息中心主辦的第二屆煤制烯烴技術經濟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李奮明表示,從發展潛力來看,煤制烯烴項目是中國烯烴生產最現實的選擇。
他介紹說,目前國際上的烯烴生產一般通過三種路徑:傳統的石腦油路徑,甲醇路徑以及烷烴路徑。隨著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位,非石油烯烴生產路徑將是合理選擇。
但甲醇路徑和烷烴路徑誰更經濟?李奮明表示,近10年來丙烷進口量年均遞增3.3%,丙烷價格年均遞增超過11.0%。而近5年丁烷進口年均遞減10%,但進口價格年遞增9.4%。
據悉,國內在建的丙烷脫氫裝置有3套,總規模約158萬噸/年。目前正在籌建的丙烷脫氫裝置有6套,總規模約360萬噸/年。"明年天津的項目若正常開車,需要70多萬噸丙烷,丙烷價格還會上漲。而且由于國內低碳烷烴資源有限,以此為原料的烯烴項目建設要從長遠考慮原料的來源。"
李奮明無疑是煤經甲醇制烯烴的擁護者。他表示,當國際原油價格達到100美元,石腦油烯烴處于完全虧損狀態。而此時甲醇制烯烴的贏利能超過20%。
"隨著工藝技術的不斷完善和各種消耗下降,煤制烯烴的生產成本優勢更加顯現。中國以煤為主要原料的甲醇產品在不久將主導國際市場,將會抑制海外甲醇市場可能受到原油價格上漲的沖擊。"
據他測算,當進口甲醇制烯烴成本為1時,進口丙烷脫氫烯烴成本約為0.91,煤制甲醇的生產成本約為0.86。
此外,李奮明還談到了北美頁巖氣對中國烯烴產業的影響。"北美頁巖氣對甲醇制烯烴的沖擊會非常小,很多影響都只是在想象之中。"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