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我們公司投產當年銷售就達2000萬元,去年銷售已過億。”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武漢日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武漢日清公司”)董事長李金文博士底氣十足:這家科技型民企早在成立之前,就已具備成熟的酵素菌研發技術,這成為其快速起飛的最大推動力。
自籌1000萬博士科技創業
2011年10月,在東西湖區辛安渡工業園內,武漢日清公司3萬平方米生產基地一期工程建成投產。投產第一天,李金文不停地在車間穿梭,興奮不已:成熟的技術終于可以實現產業化!
原來,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李金文就到日本靜岡大學參與酵素菌技術的研究(注:由日本生物學家于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創研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進入應用階段以來,先后被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應用在種養、食品等行業)。拿到農學博士后,李金文回國進入咸寧農業系統工作,從未間斷過對該項技術的引進和推廣。然而,因技術、資金等諸多原因,酵素菌技術產業化的時機遲遲未到。
2010年,李金文和團隊終于利用最新生物技術,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菌系和適合中國國情的發酵工藝。直到這時,這門新型農業高新技術的產業化才有了啟動的基礎。
隨后,李金文主動辭去公務員這份體面的工作,毅然選擇科技創業,自籌10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項目一期工程的建設,當年實現銷售收入2000余萬元。
5項專利掘金酵素菌產業
技術出身的李金文極為專業,向記者詳細介紹利用酵素菌技術將農作物秸稈轉化成有機肥時,卻又簡單易懂。
他介紹,在廣大農村,處理農作物秸稈的傳統方式要么是直接還田,要么是焚燒還田;直接還田導致秸稈木質纖維在土壤里短期內難以分解,影響后期種植,而焚燒還田污染了環境,引發霧霾。
而武漢日清公司可將秸稈收集起來利用生物酵素菌分解發酵制成有機肥料,不僅可讓農民增收,也減少大氣污染。“我們可將玉米、小麥秸稈收集發酵,制成食用菌栽培料供菇農生產食用菌,然后再將食用菌廢渣再次發酵制成生物有機肥供應給蔬菜生產基地使用,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李金文稱,目前我國農作物秸稈每年將近有8億噸,僅武漢城市圈每年產生的秸稈和食用菌渣達7000萬噸,所蘊藏的養分制成有機肥料后的產值可達180億元。
據了解,2012年,武漢日清公司成立的第三年就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發展速度驚人“我們與武漢多所高校展開校企合作,引進3名博士和多名碩士組成技術研發中心,在酵素菌技術領域擁有5項國家專利。”李金文表示,下一步,公司還將在研發上加大投入,通過自主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掘金百億元酵素菌產業。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