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廣州市聯冠機械有限公司研制的自動化廢舊輪胎循環利用生產線,輪胎可以整胎進料,由一旁的電腦控制流程。與“小三件”相比,其在安全性和環保性、處理效率上都大大提高,也減少了操作工人的數量。
近日,央視播報的《來自唐山的污染報告》的報道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通過該報道,河北唐山市玉田縣窩洛沽鎮的廢舊橡膠回收與膠塊、膠粉、再生膠廠給當地環境帶來的污染問題進入了公眾的視線。這里,5千米長的廢舊輪胎回收加工區中,隨處可見冒出濃濃黑煙的煙囪;這里,是各種癌癥、生產事故高發區;這里,不少老百姓最大的心愿就是逃離。
像玉田縣這種飽受廢橡膠再生小作坊環境污染、安全事故問題困擾的情況在全國并非個例。廢橡膠回收利用行業應當如何盡快規范發展、重塑行業形象,已經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高度重視。日前,由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廢橡膠綜合利用分會主辦的2013全國廢輪胎常溫粉碎技術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辦,來自全國100多位行業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共同探討廢舊橡膠回收利用這一難題。
淘汰“小三件”勢在必行
“再生膠生產工藝主要通過粉碎、脫硫、壓延等工藝完成,而在第一步粉碎工藝中,當前就存在安全環保問題。”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廢橡膠綜合利用分會秘書長曹慶鑫對此直言不諱。
據記者了解,廢子午胎的產生量占整個廢輪胎的85%以上,是膠粉生產的主要來源。而由于廢子午胎中存在大量鋼絲、纖維,其破碎難度較之斜交胎要大得多,這也一直是困擾廢橡膠綜合利用行業安全發展的難題。
曹慶鑫告訴記者,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行業便開始著手考慮研究廢子午胎的破碎處理問題,由國家立項分別從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引進廢子午胎破碎設備,可由于多種原因,引進均以失敗告終。隨著我國橡膠輪胎工業的不斷發展,報廢的子午胎日漸增多,在一些地方堆積如山,如何處理這一問題讓行業頭疼不已。這時,遼寧撫順的一位工人通過摸索發明了子午胎下圈機、切條機、切塊機,即目前行業中統稱為“小三件”的廢子午胎處理設備。當時,與外國進口設備相比,價格低廉的“小三件”的出現,有效解決了廢子午胎難以處理的現狀,對我國分解廢子午胎起到了推動作用。
另一外面,隨著“小三件”的推廣普及,主要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操作全由人工進行,所需人工較多;刀具外露,設備安全性能差,工傷事故頻發;設備可靠性差,維修工作量大,基本上是隨用隨修;生產現場粉塵大,車間環境惡劣。
江西國燕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燕斌談起“小三件”便后怕不已。他告訴記者,此前他家附近一家工廠使用“小三件”,凌晨3點前后,一名工人在操作中,不小心被切下5根手指,經搶救手指雖然全部接上,但有兩根手指失去知覺殘廢了。
青海省德吉橡膠業有限責任公司竇文賢說起“小三件”也是不寒而栗,原來他們公司為了補充廢子午胎膠塊數量不足,便委托格爾木一家廢胎膠塊加工廠供應,而該工廠一名工人在使用“小三件”加工的過程中,從手指、手腕到手臂都被切下。竇文賢坦陳,他的工廠目前“小三件”運行雖然還算正常,他對工人也是時常叮囑提高警惕、注意安全,但每天也是在提心吊膽中度過,唯恐“小三件”傷人事件在自己企業的員工身上發生。
曹慶鑫告訴記者,這種案例基本全國各地每個月都在發生,可以說“小三件”的大量使用在處理了大量廢子午胎的同時,也變成了害人不淺的機器,它帶來的危害已經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淘汰‘小三件’勢在必行,迫在眉睫。”曹慶鑫說。
再生膠產業的主要生產工藝是高溫高壓動態脫硫工藝,將廢輪胎、廢橡膠制品粉碎成膠粉后,與脫硫劑在脫硫罐內反應,這過程會有大量惡臭廢氣排放。圖為采用高溫高壓動態脫硫工藝的生產車間。
國產設備已嶄露頭角
“國外分解廢子午胎均采用大型輪胎破碎機,價格都在上千萬元。由于價格昂貴,國內絕大部分廢子午胎分解處理企業都望而卻步,只能選擇價格低廉的‘小三件’。但經過多年努力,廢橡膠行業已研發出價格低于國外的廢子午胎破碎機。”談到行業的進步,曹慶鑫很是高興。
原來,早在10年前的2003年,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在山西平遙召開了全國廢橡膠綜合利用環保及相關設備應用現場會,號召廢子午胎處理行業進行全面轉型。
而近幾年隨著產業和市場的不斷發展,行業內涌現出一大批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廢橡膠裝備企業,如四川亞西橡塑機械、樂山亞聯機械、常州三橡機械、大連寶峰機械等。他們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裝備被不斷推向市場,已開始推動整個廢橡膠利用產業的轉型升級。
例如,四川樂山亞聯機械有限公司推出的新型廢全鋼子午輪胎整胎破碎新技術,先由胎圈分離機將廢輪胎兩側的胎口圈鋼絲束從輪胎整胎中分離出來,然后直接入庫銷售,剩下的整胎胎體則直接由輸送裝置送入破輪機破碎。和“小三件”比起來,以年處理2萬噸廢輪胎為例,采用“小三件”,共需要14臺設備,操作工11~13名;而采用這種新設備,只需要6臺設備和5~6名操作工,不僅用工減少,安全系數也大幅度提高。
還有一部分設備走出了國門。廣州市聯冠機械有限公司已將設備賣到了白俄羅斯、美國、洪都拉斯、印尼等國家。
而浙江菱正機械有限公司更是將激光熔覆技術應用到設備的刀具生產中。據公司負責人介紹,激光熔覆技術類似于現在的3D打印技術,是集裝備制造、材料科學和激光加工等多種技術相結合的技術體系,公司之前投入了大量大力、物力、財力對各種合金材料、復合材料刀具進行研究,發現這些材料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因此調整研發思路,決定用激光熔覆技術來制造設備。據該公司負責人透露,該公司的目標是,第一階段制作的刀具硬度為HRC66-69;第二階段制作的刀具硬度為HRC69-72;第三階段制作的刀具硬度為HRC72-75。當前公司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試制工作,經檢查,刀具硬度為HRC67-68,第二階段的工作已經展開。
“研發形勢雖然喜人,但行業安全隱患處處顯現,全國85%以上的橡膠再生企業仍然在使用‘小三件’。”曹慶鑫告訴記者,追根溯源,主要是一些企業的安全意識沒有跟上,總是存在僥幸的心理,沒有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
“‘小三件’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行業必須加快淘汰‘小三件’,這是淘汰落后產能的需要,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也是改變行業形象的需要。這些都是協會2013年~2014年的首要工作。如果說以前由于成本或者沒有價廉物優的設備而無奈地選擇了‘小三件’還情有可原的話,但在行業提倡安全環保的今天,如果企業還繼續堅持使用‘小三件’,就是有些不負責任了。”曹慶鑫表示。
常壓連續脫硫法與傳統動態脫硫法相比,可降低能耗,生產過程無廢水、廢氣排放,是綠色工藝。圖為常壓螺旋連續脫硫生產車間。
重塑形象需行業自律規范
“除了第一步工藝中存在安全環保問題之外,我國再生膠生產脫硫程序中的環保問題更為嚴峻。”業內專家一致認為。
據記者了解,在再生膠生產工藝的粉碎、脫硫、壓延三個步驟中,粉碎工藝設備存在粉塵污染;脫硫工藝動態設備產生大量廢水、廢氣需要治理;壓延工藝中摩擦剪切產生的煙氣若無吸收裝置,將造成無序排放,污染車間空氣。而特別是在脫硫程序中,大量企業采用的是高溫高壓動態法脫硫工藝,將廢輪胎、廢橡膠制品粉碎成膠粉后,與脫硫劑在脫硫罐內反應,這一卸料過程會有大量含有硫化氫、苯、甲苯、二氧化硫等復合惡臭類廢氣排放。而此次央視曝光的唐山市玉田縣廢舊橡膠回收造成的當地污染,就與當地作坊再生膠生產過程中脫硫工藝不過關有直接關系。
“目前的現實是,目前80%以上的企業還在繼續使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水廢氣的高溫高壓動態法脫硫工藝。”曹慶鑫說。
據了解,當前我國生產再生膠企業數量達1000余家,河北主要集中在唐山、滄州、保定;山西主要集中在平遙、汾陽;江蘇主要集中在南通、泰州、宿遷、徐州;浙江集中在溫州、寧波、杭州;山東集中在萊蕪、濟南、濰坊、青島;江西集中在高安、新余;河南集中在焦作、溫縣、新鄉;四川集中在都江堰、延安、隆昌等地。但我國區域間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地區生產方法原始粗放,環保治理不完備。雖然主流再生橡膠企業污染物治理已達到并超過國家標準,但也存在大量不規范生產的小、亂、差企業。而在脫硫工藝的選擇上,他們就更愿意選擇成熟的高溫高壓動態法,污染問題時有發生。
“常壓連續脫硫法與傳統動態脫硫法相比,可節能20﹪以上,并且無廢水、廢氣排放,操作人員可減少2/3,占地面積可減少2/3,大大節約了土地。可是很多企業用習慣了高溫高壓動態法工藝,對常壓連續脫硫工藝缺乏投資積極性。”業內專家告訴記者。
對此,曹慶鑫認為,任何再生膠企業偶爾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和環保問題,都會使整個行業因此陷入輿論的漩渦。再生膠企業的生存環境需要所有企業一起努力,才能得到持續改善,推廣綠色、環保的再生膠生產工藝已成為每一個企業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曹慶鑫告訴記者,行業一方面要積極推廣常壓連續脫硫工藝,讓企業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正在進行《橡膠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編制的前期準備工作,希望政策出臺后,將成為各地政府執法的參考標準。
據介紹,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將通過對輪胎、廢橡膠行業中的典型企業進行調研,了解目前行業的生產工藝現狀、污染物產生排放現狀、污染防治技術現狀、清潔生產工藝現狀等。然后找出影響污染物產生和排放的關鍵技術因素,并根據生產工藝環節,提出鼓勵或淘汰的污染防治技術,提出需要積極研發的污染防治技術。具體時間為,今年8~9月份將進行橡膠行業污染治理現狀調研,主要包括污染物產排環節調研,分析企業污染程度和治理效果,比較污染治理和原料、工藝、企業規模之間的關系;到10~11月提出污染防治技術要點;到2014年4月前,編寫《橡膠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初稿并召開專家審查會,到2014年8月前完成《橡膠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的送審、報批和發布。
圖為使用“小三件”設備的企業,周邊環境污染嚴重,雜亂不堪,而且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