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下扎根,向上結果
——遼寧精細化工協同創新模式調查
圖為坐落于沈陽化工大學內的遼寧精細化工協同創新中心。
今年上半年,化工行業整體復蘇偏弱,在當前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弱的情況下,依靠自主創新實現產業升級,已成為企業重要出路。
2011年,為提升創新能力與效率,國家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自教育部啟動實施了“2011計劃”后,“2011計劃”的載體——協同創新中心在全國相繼成立,一大批行業的骨干企業和科研單位參與到高校組織的協同創新中心。
今年3月,一個由8家單位組成、針對精細化工產業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遼寧精細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在沈陽化工大學正式成立。這樣一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能為遼寧區域經濟發展解決哪些問題?又將以何種模式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從而促進遼寧省化工產業結構調整?日前,記者來到該中心牽頭單位沈陽化工大學對此進行了獨家采訪。
面向區域發展—— 立足省情解決現實問題
根據教育部“2011計劃”重大需求的劃分,協同創新中心分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四種類型。其中,面向區域發展類是指,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以切實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點,通過推動省內外高校與當地支柱產業中重點企業或產業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為促進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由沈陽化工大學牽頭創建的遼寧精細化工協同創新中心正是屬于面向區域經濟發展的類型。
為什么選擇面向區域發展?在沈陽化工大學黨委書記白煒和校長逄玉俊看來,這是綜合了遼寧地方產業發展需要和學校自身特點所作出的最現實的選擇。
從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看,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已成為當前遼寧省的重大發展戰略之一。遼寧作為我國重要的石化產業基地,煉油能力大,但化工產業鏈短,表現在下游的精細化學品率低,與國內發達的省份相比差距較大,尤其是高端產品產量小,生產技術水平低,產品系列化程度差。為調整遼寧省化工產業結構,增強競爭力,2012年10月,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努力建設精細化工產業大省, 構建環渤海精細化工產業帶”的戰略,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產業成為了遼寧省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
記者了解到,在這一戰略確立后,遼寧省10多個城市都把精細化工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沈陽市提出實現精細化工與裝備制造業等相關產業發展需求相結合等目標;營口市提出大力發展仙人島化工產業集群,大石橋鎂產品及加工產業集群,形成精細化工產業的研發中心和孵化基地;阜新市依托氟化工產業集群,規劃了氟乙烯樹脂、氟硫醇、含氟醫藥和農藥中間體等重點發展方向。
目前,遼寧省已有15個石化、精細化工重點產業集群。而這些相關集群和工業園的發展在需要大量的優質項目和高新技術的同時,企業研發能力卻普遍相對薄弱,不適應精細化工產業技術升級快的特點。而省內的沈陽化工大學、沈陽化工研究院、奧克化學等企事業單位,在精細化學品領域具備很強的研發能力,因此,合作成立協同創新中心努力解決遼寧省精細化工行業一批重大技術問題成為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同時,作為牽頭單位沈陽化工大學的特點也非常適合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在白煒看來,沈陽化工大學在60余年發展歷程中沉淀下來的“埋頭苦干、眼睛向下、善于走基層”等特點,恰恰使得學校能夠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具體來看,首先,沈陽化工大學這些年形成的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是面對遼寧實際產業的。有些科研項目雖小,但是能解決地方企業發展的現實問題;其次,學校的專家和學者非常善于走進基層,他們熟悉基層的工作,能跟基層員工和企業打成一片,尤其是和中小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創新工作像是一個生物鏈,我們需要根據自身特點在這個鏈條上找準自己的定位,如果錯位了,那就達不到最優效果。如果我們定位于面向科學前沿,我們學校并不具備解決國家重大裝備技術問題的人力和財力,但是面向區域經濟發展,我們恰恰能夠勝任。”白煒說。
為此,沈陽化工大學提出了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服務縣域經濟和產業集群、振興精細化工產業”三位一體戰略和“接地氣、創實效、求共振、促引領”十二字方針,并最終同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沈陽化工研究院、中國石化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化分公司、東北制藥集團公司、沈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遼寧奧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單位達成協議,共同組建遼寧精細化工協同創新中心。
圖為沈陽化工大學教授葛鐵軍(左)在康平塑編產業園實地指導。
模式突破常規—— 協力創新更重應用推廣
既然是面向區域經濟,那看似獨立的協同創新中心,將采用何種模式為地方產業發展貢獻力量?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遼寧精細化工協同創新體所采用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核心加兩個外圈,核心與外圈之間有數條紐帶相聯系,從而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協同創新中心是核心組織,在核心組織之外有一個產業集群的圈子,在產業集群之外還有一個縣域經濟的圈子。核心組織將在技術上為兩個圈子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一方面這兩個圈子發展中所遭遇的問題,將成為核心組織日后研究的方向之一;另一方面,這兩個圈子也將是核心組織所研發的某些技術的最終應用之地。核心組織與外圍圈之間是血肉聯系的,這是我們的特點。因此,在這個模式下,我們既要眼睛向內做好研發,也要眼睛向外做好推廣。”白煒說。
遼寧精細化工協同創新中心是這一模式中的核心組織,承擔著重大技術研發的任務。據介紹,目前,該中心已搭建了高性能、高附加值精細化學品制備技術平臺;精細化工生產過程強化技術平臺;精細化工合成中的催化劑及催化技術平臺;高效、安全、環境相容性好的農藥制備關鍵技術平臺等6大平臺。
記者看到,根據遼寧省精細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的6大技術平臺重點任務安排顯示,每個平臺所重點研發的技術,均有對應的可服務的產業集群。比如,在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學品制備技術平臺的重點技術包括選礦藥劑化學品、電子化學品、新型表面活性劑及高檔日化精細化學品、高端香料、香精化學品,將分別于2013~2015年研發成功,直接服務的集群包括遼陽國家芳烴及精細化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沈陽化工產業園、撫順精細化工產業基地、燈塔日用化工產業集群、營口仙人島石化產業集群等。
如何打通核心組織與兩個圈子之間的聯系?逄玉俊告訴記者,除了協同創新中心內部8家單位簽訂了合作協議,協同中心與各產業集群組織和縣域經濟組織之間也有合作協議。中心目前已經與鞍山市政府、營口市政府、遼陽市政府、朝陽市政府、沈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學工業園、盤錦遼東灣新區、凌海市政府、北鎮市政府等簽署了發展精細化工產業的戰略合作協議等。同時,為了和精細化工產業集群及縣域經濟緊密對接,協同創新中心向全省11個縣(市)派出了科技副縣(市)長。
向精細化工產業密集地區派出科技副職是一個重要舉措。白煒說,這些科技副職既有學識和技術專長,又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經驗,依托著學校這一堅實的后盾,并擁有遼寧精細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的強力支撐,身后有若干科研團隊作支撐。協同中心將以他們為紐帶,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全面的、綜合的服務,解決實際問題。
在遼寧省北鎮市,記者見到了正在此擔任科技副市長的沈陽化工大學教授龍小柱和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企業負責人。記者了解到,為了能夠更高水平的發展精細化工產業,避免低端重復和環境污染,北鎮市政府領導班子曾專門請專業規劃單位對本地產業發展進行規劃,然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在市主要領導看來,這個規劃并沒有體現出北鎮市的產業特點。而龍小柱的到來,為北鎮市的產業規劃起到不小的作用。在深入調查了北鎮市的情況后,龍小柱重新梳理了北鎮的優勢,帶領北鎮市相關領導前往國內知名的科研院所和企業拜訪專家學者,最終形成了一個適合本地特點的發展規劃,得到北鎮市政府和企業的認可。這僅僅是龍小柱工作的開始,他告訴記者,北鎮市以中小企業為主,基層企業雖有發展欲望但往往缺乏技術支撐,如今有協同創新中心作為后盾,他將更有信心去幫助企業解決遇到的難題。
龍小柱的信心來源于協同創新中心所建立的管理機制。記者看到,中心規定,科研項目按服務發展需求類、自由探索類命題等兩類分別組織。服務發展需求類由中心成員單位或社會單位提出,中心科研人員可組織跨學科研發團隊,聯合攻關,科研經費由提出命題的成員單位承擔。也就是說,屬于產業集群和縣域經濟的地方企業只要有科研難題都可以通過像龍小柱這樣的“紐帶”向中心尋求支持。
“在這種模式下,地方企業有技術難題可以通過創新中心的團隊去解決,創新中心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到地方企業去轉化。甚至,如果地方企業有好的技術,產業化需要投資,也可以通過創新中心這個渠道來吸引其他產業集群或縣域經濟內有意向的企業投資。”逄玉俊如是說。
而在記者看來,正是這樣一種模式,首先在核心層面高校、科研院所與區域龍頭企業緊密合作,形成巨大的創新合力;其次,核心研發組織與技術創新能力較弱的基層中小企業更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將有效幫助他們實現技術升級,為解決落后產能問題提供技術支撐;再次,將遼寧省內分散發展的各點連接起來,使得整個區域經濟有望被盤活。
圖為遼寧省教育廳紀檢組長任偉(右)與沈陽化工大學黨委書記白煒(左)共同為遼寧精細化工協同創新中心揭牌。
工作有序推進—— 未來聚焦創新機制運作
盡管協同創新中心啟動至今僅5個月時間,白煒也表示很多工作仍在探索之中,尚需要時間來檢驗成果。但在采訪中,記者看到,創新中心目前已經完成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一些成效。
逄玉俊介紹說,協同創新中心的組織模式、管理體制已基本建立并運行起來。協同創新中心下設技術產業化辦公室、精細化工研究院和創新實驗學院3個機構。其中,6個創新平臺掛靠在精細化工研究院,每個創新平臺都包括若干個創新團隊。創新實驗學院主要負責研究生實踐教育與管理、卓越工程師計劃實施等創新人才培養工作。
在管理體制方面,中心建立了5項制度。其中,協同創新中心的決策機制由宏觀問題協商和具體項目股份制決策構成。具體項目的決策工作實行股份制決策機制,項目的資源投入包括資金投入、項目投入、人才投入和固定資產投入,均核算成相應數量的股份。
在平臺、基地、成果、信息等創新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方面,中心充分整合與利用平臺、基地、成果、信息等資源,攻關重大科研任務。據了解,中心現有國家級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15個,省重點學科12個;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20人,國家、省“百人層次”人才16人,全國優秀教師2人,遼寧省教學名師12人;擁有科研儀器設備6000余臺(套),價值5億元,包括核磁共振儀4臺、液(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6臺以及高效液(氣)相色譜儀、X-射線衍射儀等儀器設備;現有藏書200余萬冊,中外文期刊4000余種,電子出版物近1000種,近10種大型光盤數據庫等。中心擁有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10余項;完成國家“863”、“973”、科技攻關、重大專項等國家項目近30項;擁有精細化工領域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40余項。中心目前正承擔的國家支撐計劃等重要課題5項,資助金額近億元。
在資金和硬件設施建設方面,沈陽化工大學作為牽頭單位積極組織協同體各單位籌措資金,并快速落實投入。沈陽化工大學已為協同創新中心建成使用面積15000平方米的協同創新大樓,精細化工研究院及中心的各個部門位于其中,現在已經投入建設費用5000余萬元。東北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與協同創新中心各單位進行技術開發,已累計投入資金500余萬元。沈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遼寧奧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沈陽化工研究院科創化學品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化分公司等企業單位通過與沈陽化工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共同落實“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投入合作經費共計750萬元。
對于未來工作,逄玉俊表示,最重要的是進一步完善協同創新組織,使其能夠高效運轉起來,盡快將8家單位之間的協作機制建立起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企業人員也將陸續進駐協同創新中心工作。而白煒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協同中心要有項目、有課題、有人員,最后要出成果。”
而在更遠的將來,按照白煒的設想,協同創新中心可能還會建立雙中心的模式,研發中心在學校,企業人員進入學校合作研發技術;待技術進行中試時,在企業也要設立中心,學校人員也要進入企業合作搞產業化。
遼寧這個新中國的老牌重工業基地,正在精細化工產業的蓬勃發展中煥發出新的活力。未來,遼寧精細化工協同創新中心將為這一區域發展帶來哪些驚喜,值得期待!
圖為沈陽化工大學領導送兩名干部赴錦州凌海、北鎮市任科技副縣(市)長。 (圖片均由浦生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