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綜合消息 8月15日訊,“濰坊濱海開發區,總投資近30億元的中化弘潤輸油管道和儲油罐項目,已暫時擱置。這個被開發區寄予厚望的大項目,如今只望見成排的儲油罐,煢煢獨立在荒野上,而原定隨后建設的煉化項目更是了無蹤影。
被擱置的投資
由筆直的柏油路和成片荒地組成的濱海開發區“先進制造產業園區”,人煙稀少,很多項目還只是路邊的一塊廣告牌。在濱海大道西側的圍墻內,是成片的儲油罐,上面清晰印著中化集團圓形燒杯的標志。
儲油罐區幾乎看不到人影,仿佛戰后被廢棄的工廠;但罐與罐之間嶄新的水泥路面、翻新的黃土,又告訴人們,這是剛剛完工的工地。
本報記者等候多時,一位員工匆匆路過。他告訴記者,儲油罐建設單位去年就已撤離,園區下一步正準備綠化,種植一些花草樹木。
儲油罐和輸油管道項目由中化集團旗下中化弘潤在濰坊濱海開發區投資。項目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投資12.17億元,全長176公里,青島黃島碼頭到濱海央子鎮的輸油管道;一是總投資106億元的1000萬立方米儲備罐區,一期已投資15億元建設28座儲油罐;三是投資50億元的重油綜合利用項目。三大項目總投資達170億元。
輸油管道工程于2009年11月開工,預定2011年5月完工,實際延后到2012年7月才完工;儲油罐一期于2010年開工,2012年7月建成并完成水壓測試。
而重油綜合利用工程則始終停留在圖紙階段,記者采訪期間看到,開發區為煉化項目預留的空地就在儲油罐區北面,目前尚是一片荒地。
按照開發區的設想,中化弘潤項目將與中海油海化集團石化鹽化項目共同組成轄區內唯一一個過千億的支柱產業集群。然而,兩大項目卻在建成后即擱置,令人匪夷所思。
位于濰坊開發區的中化弘潤總部管理人員,對項目擱置內情支支吾吾。辦公室一位主任告訴記者,儲油罐因為是保稅庫區,資質要求非常嚴
格,建成后一直沒有儲油也在情理之中。至于輸油管道一直沒有輸油的具體原因,要找管道公司詢問。她透露,市里或開發區領導多次開會,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困難,但領導私下抱怨,協調多次連原料油都解決不了。
據濰坊工商資料介紹,中化弘潤管道公司股權結構為弘潤石化占55%,濰坊濱海投資[0.00%]發展有限公司占35%,青島港占10%。開發區管委會綜合科宋科長介紹說:“我們只是負責投資,由公司運作,開沒開工還要問公司的人。”
儲備罐區管道公司一位員工告訴記者,工程結束比預定的要晚,近期即將輸油和儲備。
但據知情人介紹,輸油管道和原油儲備罐建成后遲遲未投入使用,與國際原油價格一路走低有關,而中化弘潤股東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也是項目未能投入使用的重要原因。
搶出來的產能過剩
弘潤石化原是濰坊境內青州市的一家民營石化企業,即通常所說的地煉企業。始建于1990年的弘潤石化,到1999年山東省整頓地煉企業時已發展到350萬噸的產能,排名山東地煉前三。2000年弘潤石化總部遷到濰坊開發區。
2010年底,弘潤石化與中化集團簽署增資認購協議,中化集團控股,并更名中化弘潤。
收編為“央企”的中化弘潤,被濱海開發區寄予厚望的理由看上去也很充分。山東省一年所需原油達3000萬噸,濰坊濱海開發區地處山東中部,有著四通八達的物流優勢,濰坊周邊有多家煉化企業,中化弘潤輸油管道建成之日相當于在開發區建造了一座年輸送能力30萬噸的原油碼頭。
按照規劃,中化弘潤和中海油石化鹽化一體項目,投產后將形成2000萬噸的加工能力,具備千億規模的石化產業鏈。僅此一項將貢獻開發區200億元產值,20億元以上的利稅。
但在兩大項目建成之前,我國石化市場形勢已經發生巨大逆轉,地煉企業產能過剩,絕大多數企業嚴重開工不足。
2009年統計顯示,當年地方煉廠開工率只有30%左右,且加工燃料油除四、五月份有暫時盈利外,全年虧損。在2009年至2011年間,山東省地煉新開工項目多達40個。
2011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產業調整指導目錄》要求,2013年前將淘汰200萬噸/年以下的常減壓裝置。這個目錄實際上成為山東煉企業的召集令。此前符合目錄要求的山東地煉企業只占總數的1/3,一年之后已超過2/3,2012年底山東地煉總產能一舉突破千萬噸大關,一次加工能力達到11040萬噸/年。
然而,絕大多數地煉企業新上的煉化裝置,建成之日便是閑置之時。不過,作為輸送和儲存原油的央企項目,也在建成后處于擱置,則令人費解。
分析師告訴記者,與弘潤輸油管道建設前后,山東還建有多條輸油管道分別通向東明石化等煉化企業,弘潤管道是迄今唯一尚未投入使用的管道。
夾縫中的生存者
這顯然與中化集團的合作有關。
雖然在中化集團和弘潤石化的官方網站均顯示弘潤石化已經“易幟”為中化弘潤,但在嚴謹的財務數據后面,是蹊蹺的空白。
2009年6月,中化集團整體改制為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查閱中化與弘潤簽署增資認購協議后也就是2011年以后的中化股份相關融資報告,在控股、聯營和長期股權投資欄目均看不到“中化弘潤”字樣的企業。
記者聯系中化股份證券部,該部門相關負責人趙享表示不便做出回答。而弘潤石化方面也對此采取了回避的態度。
知情人士介紹,弘潤石化實際上從未被中化收購,雙方簽署協議只是“拉大旗作虎皮”而已。
但當時的協議并非空穴來風,中化股份2011年財報曾顯示,中化向弘潤銷售了30.47億元原油,當年形成一個21.16億元的應收賬。
雙方的合作卻發展成現在的“無疾而終”。知情人士分析,弘潤在濰坊有深厚的人脈關系,企業是掛靠在市農委系統一路發展。當地政府和企業都不愿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權,與大企業合作不過是為獲得穩定油源的一種方式,早在2004年弘潤就曾在當地政府力主下與中石油有過合作。2010年與中化合作的深層原因,或許也是為了保證油源供應而非“易幟”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