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今年以來,草甘膦、氨綸、分散染料等化工品價格輪番上漲,TDI、合成革等產品近期也加入漲價行列,加上宏觀經濟數據階段性企穩回升和投資引擎再次發力,市場對于周期逆襲的預期漸趨強烈。但產品漲價實際情況紛繁復雜,并非每次價格上漲均等同于景氣周期拐點來臨。
要判斷漲價是否意味著大周期拐點已確立,應當對漲價類型有一個基本判斷。只有供需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價格走勢才會出現真正逆轉。對于本輪價格上漲,一個較常見的邏輯是供給收縮、產能出現斷崖式下跌。這一特征在一些當前被認為嚴重過剩、缺乏投資價值的行業仍有可能出現。
在分析產品價格上漲時,人們往往會從成本推動、需求拉動、供給收縮三方面尋找原因。投資者最樂見的是需求拉動帶來的產能緊張及隨之而來的價格上漲,如果同時成本沒有上漲甚至還有所下降,企業就會進入最佳盈利狀態。目前經濟中長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大面積存在,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即找尋供給收縮導致的供需格局反轉。
供給收縮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庫存周期觸底反彈,二是過剩產能退出。單純庫存變化帶來的產品價格上漲一般不能作為判斷大周期拐點來臨的依據。畢竟,在價格上漲后,過剩產能就會釋放,一旦需求跟不上,庫存周期就會很快從主動補庫存切換到被動補庫存,價格上漲將受抑制。只有去產能拐點的到來才意味著市場真正出清,這很可能需要幾年時間。只要產品價格能覆蓋變動成本,企業就缺乏停產意愿,要讓企業退出就難上加難。
作為典型的周期性行業,化工行業諸多子行業存在產能過剩。今年以來,去產能帶來的大周期景氣上行在部分行業已顯現。以今年化工品中的耀眼明星草甘膦為例,從2009年到2012年,草甘膦整整沉寂四年,其間的每一次價格上漲都遭到產能過剩打壓,產品價格波動表現為慢漲急跌。今年初,仍有不少市場人士對草甘膦價格上漲存在疑慮,但事實證明,供給端已真正出現收縮,產能從過剩到緊張仿佛在一夜之間就已完成。
在當前價格上漲的化工品以及其他周期性產品中,不是每一個品種都能實現草甘膦的“逆襲”,有的品種很可能復制草甘膦在2009年至2012年的走勢。盡管7月以來,庫存周期觸底反彈,但還不足以判斷新一輪經濟周期開啟。市場人士期待政府主動刺破泡沫,讓經濟快速觸底。但這較為理想化,守住經濟增長的下限意味著觸底過程將更漫長,去產能拐點在短期內難以大面積出現,一些產能過剩行業投資擴張動力仍較強。
當然,鑒于“沉默”產能的消失往往會在一夜之間被市場發現,投資者的判斷如果過于保守,可能錯失投資機會。在當前形勢下,對于已調整幾年且依然在沉寂中的品種不妨更樂觀一些。一是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將加快出臺,有關部門態度堅決,對于新增產能無疑會嚴格把關;二是建設“美麗中國”已成為社會共識,環保政策收緊將導致一些高污染行業供給端顯著改善;三是對于需求不宜過度悲觀,只要經濟增長的下限能守住,需求就會比較平穩,再加上消費需求升級,一些品種需求端可能獲強力拉動。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