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按照國務院部署,2013年8月1日,“營改增”試點改革開始全面推向全國。作為我國結構性減稅政策的最根本內容,“營改增”是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在對交通運輸等行業帶來巨大變革的同時,也會對石油企業產生深遠影響。
同日,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召開“營改增”工作部署視頻會,宣傳貫徹國家“營改增”相關政策,部署集團公司“營改增”工作。集團公司總會計師溫青山強調,以“營改增”工作為契機,全面提高集團公司財務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
增加管道運輸成本
“6660萬元整。”8月2日零時許,中石油管道聯合有限公司西部分公司稅務管理崗價稅科賈沛云,在現場50多名工作人員的見證下,成功開具了新疆交通運輸企業稅額最大的一張增值稅專用發票。
中石油管道聯合有限公司西部分公司屬于交通運輸業的管道運輸行業納稅范圍,實施“營改增”后,該行業的稅率從原來的3%上升到了11%。
實際上,營改增對石油行業影響最大的就在管道運輸領域。中石油正在運營的油品管道近8萬公里,占全國油品管道的70%以上。到2015年,中國的油氣管道總長度預計達到14萬公里,中石油運行的超過10萬公里,保持在70%以上,所以這項稅費改革對中石油的影響要大的多。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戰略所副主任陳建榮常年關注和研究這個領域。他告訴記者,稅率從原來的3%提到了11%,雖然超過3%的部分可以用(銷項—進項)增值稅發票抵扣出去,但實際上稅費和管道運輸成本還是會增加,不過管道運輸價格是由發改委管制的,增加的成本并不能及時傳導出去。
這得到了中油財務有限責任公司金融與財務研究所所長王增業的認同。他認為,營改增之后,管道運輸的總稅率從原來的6.5%(加上城建稅等)左右增加到了17%左右,雖然可以增值稅抵扣,但他們經過估算,實際的稅負依然會達到12%~13%,稅負增加較明顯。
“雖然根據政策,管道運輸企業超3%的稅賦部分即征即退。現在國家還是有一段過渡期,過渡期內可能會有相應補貼,但過渡期后,就只能企業自己承擔消化。”王增業說,“天然氣價格正在逐步市場化,我們寄希望于管道運輸的價格也能逐漸放開和市場化,改革同步推進才會更好地協同發展。”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中國石油運輸公司。據中石油運輸公司北京分公司調運科譚科長介紹,營改增后成本增加較明顯,一方面是運輸成本的直接增加;另一方面是維修車輛設備增加的稅費成本。因為以前都是開普通發票,現在統一開增值稅發票之后,多出來的稅負都直接加到維修價格上,增加了成本。而他們的運輸價格是全國統一的,沒法傳導出去。
那么“營改增”到底對石油行業的管道運輸產生多大影響?中國石油大學以及開始著手進行相關測算。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王震告訴記者,測算還在進行中,現在還無法明確到底稅負是增加還是減少,但可以確定的是營改增的目標是為了稅負更加合理,同時也是結構性減稅,減輕企業稅負。管道運輸的稅費成本可能會有所增加,但增加也會很有限,而且中石油集團很多進項都涉及內部關聯交易,所以進項增值稅抵扣空間更小。
“我們之前的科研經費按照5.5%的營業稅征收,改成增值稅之后,雖然稅率提升了,但經過測算實際的稅率降到了3.5%左右,實際上稅負還是減輕的。
利好石油銷售企業
相對于管道運輸和車輛運輸領域,營改增對石油下游銷售企業卻是個利好。
截至2012年末,中石化擁有自營加油站30823座,中石油國內運營的加油站總數達到19840座。兩大集團在我國成品油零售終端網絡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能夠為交通運輸業跨區域運營提供有力支撐。兩大集團推出的加油卡都已實現了全國聯網,實現一地辦卡、全國加油、統一開票,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實際上解決了交通運輸業無法順利取得燃油增值稅專用票的實際問題。
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惲綿告訴記者,現在物流公司司機在全國各地跑,車走到哪兒就在哪兒加油。絕大多數是機打的小票,很難取得增值稅發票進行抵扣。目前很多時候只有中石化、中石油才能夠開具增值稅發票。況且兩大集團開辟的“易捷”、“昆侖好客”連鎖經營非油業務在潤滑油和輪胎等相關產品選購上也較為方便,以后要想抵扣發票,會優先到中石化、中石油去加油。
經濟下行壓力下,油品銷售壓力增大,因此,這一稅改帶來的機遇對公司目前預算費用緊張、效益目標壓力大的現狀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實際上,已經實施營改增的廣東、浙江等地,包括中石化廣東石油、浙江石油等在內的地方銷售企業紛紛開始進行“營改增”業務專項培訓,同時充分抓住“營改增”稅收政策調整的有利機遇,主動出擊,深入挖掘潛在市場,擴銷增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去年底開始全面啟動剛性需求客戶開發,從公司領導到商客、零管客戶經理、加油站一線員工,都做到積極落實“走出去”戰略,積極開發新客戶拓展增量空間。
據中石化廣東石油公司辦公室主任崔勇介紹,公司通過上門走訪、發送宣傳短信、發放宣傳折頁資料等不同渠道,加強對客戶的宣傳力度,并到物流園中對物流企業開展行業營銷。加大對社會油站的營銷力度,簽訂長期供貨協議,鎖定銷量,提高供貨比例。聯合各地海事局,規范水上市場,做好對航運企業的供油服務,成效顯著。通過“營改增”帶來的增量每月近萬噸,其中約一半是機出零售。
不過“營改增”在消除重復征稅、增強石油銷售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交通運輸企業套取發票以及成品油銷售企業虛開發票的潛在稅務風險,需要通過強化加油卡及增值稅發票管理來降低風險。
財務管理提升契機
增值稅1979年作為舶來品被引進我國后,經過1983年、1994年兩次大規模改造,迅速成為我國第一大稅種,最適宜作為結構性減稅的主要對象。
因此,“營改增”被看做是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一次大“手術”。決策層希望通過其倒逼機制,摒棄分稅制的種種弊端,啟動一系列行政體制改革,達到轉變政府職能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長遠施政目標。營改增”自然成為今年乃至“十二五”時期我國結構性減稅的重頭戲。“營改增”如全面鋪開,預計每年稅收凈減少1000億元以上。
“國家推進稅費改革初衷是好的,一方面避免重復增稅,一方面減稅。但實際上,對各個行業的影響不一,不少行業的實際稅負是增加的,國家在推進相關改革的時候還要平衡各行業的實際利益,針對稅改后衍生出來的一些問題,設置專門的解決方案或者政策。”王增業說。
據王增業介紹,在1994年實施分稅制改革的時候,主要集中在上游,油田單位部分改成了增值稅,中石油集團就在當時開始了稅費籌劃和稅制改革研究,具有前瞻眼光。到了2000年兩大石油公司的公司制改造完成后,煉廠等石油加工制造環節也改成了增值稅;現在則推進到剩下的管道、運輸及一些服務業部分開始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到目前為止,相當于打通了石油上中下游的全產業鏈,總體有利。
這得到了中石油集團公司總會計師溫青山的印證。他表示,“營改增”后,企業不再繳納營業稅、物資允許抵扣進項稅,可以有效消除重復征稅問題。增值稅抵扣鏈條更完整,將減少集團公司稅收負擔,增加利潤,總體上是有利的。
中石油集團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加強對“營改增”政策性問題的研究,爭取盡快研究“營改增”涉及的關聯交易價格,為“營改增”的實施提供總部信息技術支持,統一協調,最大限度維護集團公司整體利益。
“營改增”在整體“輕徭薄賦”同時,更重要的是實現稅收體制的統一、合理、規范,是大勢所趨。王震認為,石油企業應把“營改增”當成管理提升的契機,重點強化信息系統建設和信息聯網,強化科學管理,讓各項關聯操作更加規范,適應稅費改革并進行相應管理提升。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