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長沙市格塘隆平糧社實行綠色防控技術,用性引誘劑殺滅水稻二化螟等蟲害。圖為防控現場。 (譚鐵安 攝)
近年來,因農藥生產和使用不當造成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刺激著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經。另一方面,我國是農藥生產、使用和出口大國,但生物農藥的生產量和使用量卻處于較低水平。目前我國已登記生物農藥有效成分僅占農藥登記總數的12%左右;制劑產品數量占整個農藥登記產品數還不到10%。從這些數據看,未來我國生物農藥產業仍要有很長的路需要走。那么,與傳統的化學農藥相比,生物農藥的效果究竟怎么樣?農民對它買賬嗎?當前,生物農藥企業的日子好過嗎?帶著一系列疑問,記者走訪了一些企業和專家代表。
環保趨嚴—— 行業迎來發展機會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病蟲害種類和發生的頻次都有增加的趨勢,而多年來,國內農業病蟲害防治過于依賴化學農藥的局面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隨著化學農藥使用量的逐年攀升,害蟲的抗藥性也在不斷增加,導致農民的防治成本高居不下。農業生態污染、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等敏感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同時,消費者也對食品和環境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世界公認的環境友好型藥劑,生物農藥具有安全、環保、低殘留等特征,它代表了未來農藥產品的發展趨勢,發展生物農藥已成為當前許多國家的行業競爭戰略。
“目前,我國共有200多家企業從事生物農藥的生產,年產量達12萬噸,處于有效登記狀態的有效成分有90多種,產品約200多個,占農藥登記總數的12%,其中,抗生素產品約占生物農藥總數的70%。生物農藥防治面積2670萬公頃,約占農藥市場總份額的5%。”國家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藥政處工程師張微如是說。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生物農藥及微生物農藥制造業資產總計169億元,比上年增長7.0%;主營業務收入321億元,比上年增長43.4%;利潤總額為28億元,比上年增長60.0%。
與國內火暴的市場相比,近年來全球生物農藥產業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全球工業分析公司(GIA)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到2015年,預計全球生物農藥市場將達到28億美元。記者了解到,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目前我國已擁有30余家從事生物農藥領域研發的高校、科研機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并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井岡霉素、阿維菌素、赤霉素等生物農藥生產國。從產業規模和研究深度上分析,井岡霉素、阿維菌素、赤霉素、蘇云金桿菌4個品種已經成為了我國生物農藥產業中的領軍品種。
此外,在采訪中,不少業內專家還預測,隨著國內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不斷增強,監管部門對化學農藥的限制力度有可能不斷加大,新型種植主體有望大量涌現,生態有機種養植區、出口農產品企業、新型生態農莊和國家綠色防控基地等紛紛尋求生物農藥解決方案,他們對生物農藥和綜合生物防治技術有著巨大且迫切的需求,生物農藥將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然而,前不久記者在基層調研時卻了解到,雖然生物農藥的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很明顯,但由于存在見效慢、技術流程復雜等不足,農民往往不愿意使用生物農藥。另外,主導品種偏少、制劑水平低、成本偏高、防治效果不穩定、應用主體培育不夠等諸多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生物防治技術和生物農藥的推廣應用。
“在技術開發方面,生物農藥自身的特點導致其市場競爭力弱,科研成果轉化為可用產品比例較低。”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楊普云處長說。
遭遇尷尬—— 產品叫好不叫座
作為生物農藥技術的引領者,湖北省的生物農藥占全省農藥市場份額的4%~5%,但企業普遍遭遇利潤薄、市場推廣難等問題。武漢天惠生物集團董事長唐宏泉表示,不夸張地說,生物農藥行業是一個微利的行業······
詳細內容請見特供信息及決策大參考(ipa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