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綜合消息 2月22日訊 楚天金報訊 金報訊(記者張軍)隨著新康公司、聯德化學等100多家化工企業有序搬遷,武漢三環線以內不再有化工企業正在成為現實。武漢市民在感嘆環境改善時可能并不清楚,正是這樣的搬遷促成了省內化工產業從分散經營向集約、集聚、集群發展轉變。
昨日,省經信委發布消息稱,到去年年底,我省初步形成武漢、宜昌、襄陽、荊門、荊州、潛江、黃岡、應城、鐘祥、嘉魚等十大城市化工園區,這些地方聚集了全省70%左右的化工企業。
武漢市硚口區古田居民熊瑛記得,她是每天伴隨著刺鼻的氨氣長大的,因為在家附近就有一家氨廠。2008年,武漢市決定將不再在三環線內新批化工企業,同時將中心城區127戶化工企業在4年內完成搬遷整治。
武漢不是個案,同樣的搬遷也發生在襄陽。原在襄陽城區的澤東化工、天鵝涂料等30多家化工企業,已全部完成搬遷。
化工企業搬遷不僅改善城區環境,同時也對完善化工產業鏈有利。原在武漢城區的化工企業,一部分遷到鄂州與武漢交界的武漢化工新區。這里,去年武漢80萬噸乙烯項目全面投產,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我省石化行業發展原料匱乏的問題,正在打造的環氧乙烷、碳5、碳9三大乙烯產品加工產業鏈,也將成為武漢新的千億元產業板塊,使全省石化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突破性進展。
化工產業鏈的外溢效應,促成武漢城市圈新建的化工園區接納了更多的武漢外遷企業。如荊州、潛江、黃岡、應城、鐘祥、嘉魚等地化工園區的實力由此得以增強。
產業聚集和集群發展,也給我省重點化工企業的轉型升級帶來了空間。去年收入增長最快的是武石化,剛剛完成800萬噸/年油品升級改造,油品質量全面達到國Ⅳ標準,煉油副產品供應武漢乙烯,當年銷售收入增長60%,達426億元。而在宜昌,依托晉煤集團發展煤化工和磷化工的三寧公司異軍突起,年銷售收入增長40.89%,達110.87億元。沙市的老牌化工企業沙隆達去年銷售收入30.8億元,增長32.31%。荊門石化去年銷售收入305億元,增長3.93%,今年將啟動1000萬噸/年油品升級改造工程,其成長空間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