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隆盛晶硅科技公司的最新試驗初步證明稱,單晶硅是發電效率更高的技術路線。
一個多月前,隆盛晶硅在員工宿舍樓前建成了三個太陽能車棚,車棚采用多晶硅、單晶雙玻及單晶硅組件,以比較三種技術路線的電站在發電量上的表現,7月31日結果顯示,單晶硅車棚的發電量比多晶硅高5%-8%。
“尤其是最近兩周的數據,單晶硅比多晶硅的發電量高出8%以上。”隆盛晶硅商務經理潘志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后,公司計劃擴大單晶硅太陽能電站的建設量。”
隆盛晶硅的母公司是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后者運營著山東省過半的“金太陽”工程,像國內大多數電站投資者一樣,青島昌盛日電此前多采用多晶硅太陽能電站路線,但試驗數據或將更改公司的投資方案。
此前,由于組件價格略高及渠道的市場推動力等原因,單晶電站在國內的占有率遠低于多晶,但多家券商及生產廠商的最新分析結果顯示,相同W數的單晶電站不僅發電量顯著高于多晶電站,并且單晶生產成本下降速度有望超越多晶,實際投資收益率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年初開始,國外主要生產商突然加大單晶路線的投資力度,研究機構普遍預計,未來幾年,單晶電站占比有望迅速提升。
隆盛試驗:單晶電站還是多晶電站?
隆盛晶硅的太陽能車棚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專為比較不同技術路線而建造的分布式太陽能電站。
為免受其他因素干擾,實驗方將多晶硅系統、單晶雙面玻系統及單晶硅系統分別建造的三個車棚的傾斜角度、距地面高度、等受光、受熱條件設計為一致,以此比較相同W數情況下實際發電量之間的關系,進而測算實際投資收益率水平。
截至7月底一個月的數據顯示,相同W數的單晶硅車棚發電量比多晶硅平均高6%,并且光照越強,單晶硅電站的優勢越明顯。潘志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光照不好的陰雨天,單晶比多晶多發電5%,光照最強的一天兩者相差9%。”
山東屬于太陽能二類資源地區,全年平均日照時長4.5小時,在潘志明看來,如果在西部日照資源好的地區,單晶硅電站的發電量會有更優表現。
之所以進行不同技術路線的比較,原因是隆盛晶硅母公司昌盛日電計劃投資更大規模的太陽能電站,此前,該公司已建成400兆瓦太陽能電站,全部采用多晶硅組件,在接下來的兩年,昌盛日電計劃新增裝機容量338兆瓦,試驗結果將直接決定公司的單晶、多晶電站比例。
單從組件差異計算,單晶硅比多晶硅價格每瓦高0.3元-0.4元,以太陽能車棚為例,單晶價格為4.3元/瓦,多晶價格為4元/瓦,組件成本高近10%。這也是國內太陽能電站更多采用多晶硅組件的主要原因之一。2013年,中國單晶硅太陽能電站占比不足10%,與國際市場形成鮮明對比。
但隆盛晶硅的試驗表明,單晶硅電站的建造成本會縮小單晶、多晶電站的投資差距。
“使用單晶的電站,可以節省支架、電纜等建造成本,并且,在同樣裝機容量的電站中,單晶硅電站占地面積更小。”潘志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車棚上使用的組件,多晶硅組件的功率是250瓦,單晶硅組件的功率是265瓦,而分布式屋頂資源日益稀缺。”
截至發稿,更為詳盡的投資回報率尚未出來,但據隆盛晶硅初步測算,單晶硅太陽能電站的投資回報率有望超越多晶硅。據悉,該公司將更多采用單晶硅電站,潘志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后,昌盛日電的太陽能電站中單晶、多晶占比可能會達到一半對一半。”
事實上,類似的測試結果也出現在大型地面電站,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某電力集團在青海的光伏電站試驗結果顯示,多晶硅電站的綜合成本平均為8元/瓦,單晶硅成本則為8.2元/瓦,而相同W數單晶硅有5%以上的多發電,但該發電公司暫時沒有向社會公開詳細數據。
轉化效率及成本空間或更大
單晶硅的價格普遍小幅高于多晶硅,這也成為單晶電站占比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Solarzoom最新統計,2014年7月16-22日,單晶硅片(156mm×156mm)平均報價1.11美元/片,多晶硅為0.87美元/片;單晶硅電池片(156mm×156mm)報價0.403美元/瓦,多晶硅為0.31美元/瓦;單晶組件報價0.675美元/瓦,多晶為0.528美元/瓦。
但綜合券商和單晶硅生產廠商的預測,單晶系列產品的價格下降空間更大。據中銀國際分析,單晶硅片成本下降速度有望快于多晶硅片。
目前,單晶切片采用金剛線切片已成為趨勢。
金剛線的特點是可以將硅片切的更薄且高效,金剛線切割速度是普通剛線的兩倍,而且不需要特殊切割液,用水作為溶劑即可。而且金剛線的直徑小,線損低,方便切割更薄的硅片。據悉,目前主流切割厚度為190±10微米,隨著電池技術的改進,更薄的硅片將成為主流趨勢。
單晶硅棒因其晶格有序的特性,可以實現金剛線的規模應用,促進硅片薄片化,對應每瓦硅片的硅料耗量將更低。據悉,現在的單瓦硅消耗量4.3克左右,未來耗硅量將更低。中銀國際預計,再加上非硅成本的改進,未來單晶硅片的成本下降速度快于多晶硅片,從而兩者之間的價差亦進一步縮短。
此外,從金剛線設備的固定投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中銀國際調研信息顯示,目前成本僅為高峰期間的1/5左右。
而多晶硅制造成本的下降空間卻極為有限。
據悉,多晶硅片的成本下降之路主要在于提高效率和鑄錠尺寸,但是硅錠的尺寸并非越大越好,這需要綜合考慮擴大的技術壁壘以及擴大后的經濟效應。
此外,多家券商分析,單晶硅在轉化效率方面存在更廣闊的空間,轉化效率將對成本產生重要影響,據測算,轉換效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將使太陽能電站的系統成本降低7%左右。
據悉,單晶硅電池效率的實驗室世界紀錄是24.7%,多晶硅電池實驗室效率世界紀錄是20.4%。目前,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單晶硅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在19%-20%,高效單晶(HIT)可達到23%-24%,而多晶體硅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在17%-18%。單晶電池片效率的提升空間大于多晶電池片。
據長江證券研究分析,“目前,多晶轉化效率最高到18%,并且,多晶硅現在所有可以用的技術都用上了,還沒有找到比較合適的方法進一步提高轉換效率。”
中銀國際的結論與長江證券相同,“多晶已經接近效率極限,但是單晶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單晶占比或將迅速提升
事實上,從今年年初開始,國內外生產廠商對單晶路線的投資力度突然加大。
2014年3月21日多年生產多晶產品的日本京瓷宣布新增單晶硅組件產品,以應對市場對高轉換效率產品的需求,并宣稱未來幾年商業化單晶硅組件的轉換效率將達22%;
2013年4月,Firstsolar收購晶硅電池廠商TetraSun,正式進入單晶產品領域;
2014年6月,特斯拉掌門人“ElonMusk”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Solarcity宣布收購Silevo,并計劃未來兩年內在紐約州建設1GW以上組件產能;
另外,OCI持股70%的單晶電池廠商MissionSolar計劃擴產,全球最大的硅片供應商GCL也宣布提高產品中N型單晶硅片占比;
事實表明,國際市場對高性價比的單晶產品的熱情遠勝國內。據統計,2013年全球新增裝機38GW,其中單晶產品8-9GW,占全球裝機21%-24%。如果去除國內因素(2013年中國裝機12GW,極少數電站使用單晶產品),單晶全球的實際占比31%-35%。業內普遍預計,未來幾年單晶電站占比將迅速提升。
長江證券的結論認為:“單晶產品成本下降仍有潛力,海外需求穩定增長,分布式有望帶動國內市場啟動,至2018年,單晶、多晶占比將各達到50%。”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