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最重要的事件恐怕就是國際原油價格崩盤式下跌。目前WTI原油已經跌破60美元/桶,布倫特原油距離60美元/桶也僅有一步之遙,累計跌幅分別為44%和45%。原油一瀉千里直接引發國內包括PTA(4808, -2.00, -0.04%)、塑料(8400,-65.00, -0.77%)在內的化工品價格集體暴跌。
本輪原油下跌無怪乎以下幾個原因:一是供應增加和需求減少之間的矛盾升級,二是美元指數上漲對以美元計價的原油產生打壓作用,三是陰謀論者認為美國與沙特聯合打壓油價來叫板俄羅斯(或者是沙特打壓油價針對的是美國的頁巖油產業)。
要想原油企穩回升,上述三點原因需要部分得到改善。美元指數走高是油價下跌的推手之一。2014年下半年,各項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持續向好,美聯儲結束QE,美國升息預期升溫。同時,歐洲經濟放緩,歐洲央行[微博]醞釀“歐版QE”都將打壓歐元,從而提振美元。因此,美元指數料將維持升勢。
原油是與全球地緣政治結合最緊密的大宗商品。不管是“美國打伊拉克是因為石油”,還是“美國打壓油價是因為俄羅斯”,都說明原油在地緣政治中的重要性。美俄矛盾來源于烏克蘭,從目前形勢發展看,烏克蘭危機并未出現緩和跡象,而美國頁巖油產業也并未迎來實際減產。從“陰謀論”的角度看,暫無因素支持油價大幅回升。
不管是“陽謀”還是“陰謀”,有一點是實實在在的,那就是美國頁巖油產量大幅增加以及利比亞、伊拉克產能恢復為市場帶來大量新增供應。筆者認為,正是供應增加才導致原油供需失衡,從而帶來了下半年原油的暴跌。2014年11月美國原油日均產量為906萬桶,比去年增加108萬桶,創出自1986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明年美國的原油日均產量為950萬桶(與沙特產量相當)。全球原油市場版圖正在發生變化,在頁巖油開采新技術的支持下,美國原油產量正在沖擊原有市場格局。
接下來,油價可能有兩種走勢,一是在油價到達一定低位時,部分高成本產能關閉(不一定是頁巖油),供需形成新的平衡;二是OPEC內部或者OPEC與各大產油國(俄羅斯、美國)共同減產支撐油價在某一價位企穩。不管是哪種可能,原有供需格局已經被打破,新的平衡即使建立,在沒有大的地緣政治危機爆發的情況下,油價重心也將長期維持低位。2015年布倫特油價的核心區間或在60—80美元/桶(不排除階段性跌破60美元/桶)。在原油將長期低位運行以及自身產能普遍過剩的背景下,2015年國內化工品仍不容樂觀。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