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暴跌,純苯價格跟跌跡象明顯,由此拖累苯胺價格屢創新低;今年更是跌跌不休,7月間市場價一度滑落逼近6000元/噸大關,創5年來新低。目前價格仍在6000元/噸附近徘徊。苯胺行情之所以如此低迷,乃身陷被動擴能、下游需求不旺、出口規模較小等原因所致。而綜合考量各方因素,苯胺的市場頹勢短期內恐怕難以扭轉,其煉獄過程或將相當漫長。
近十年來,國內氯堿業飛速發展,體量規模不斷被刷新。而隨著新增產能的陸續釋放,氫氣過剩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重要瓶頸,特別是因PVC早已深陷萎靡狀況,對氯化氫的消耗能力下降,直接影響到對氫氣的承接與消化。如果氯堿企業不能順利實現氫氣的有效平衡,勢必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也會加大生產成本,增大經營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氯堿企業紛紛尋找耗氫產品,幾乎是步調一致地首選上苯胺項目。于是,近幾年來,氯堿企業掀起了一股苯胺擴能浪潮。特別是在氯堿大省山東、內蒙古等地,多套苯胺大型裝置先后投建運行。截至2014年,國內苯胺總產能已超越300萬噸,其中大型企業萬華化學120萬噸,山東金嶺60萬噸,南化公司25萬噸。然而,國內有效需求僅200萬噸左右,供需嚴重失衡。但令人擔憂的是,擴能勢頭并沒削弱,項目建設一直沒有停歇。比如,康乃爾公司在內蒙古投資95億元的60萬噸苯胺基地仍正在建設中。
苯胺用途比較廣泛,是生產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MDI)、染料、農藥、橡膠助劑、醫藥、塑料、清漆、膠片、炸藥穩定劑、汽油防爆劑等的重要原料。苯胺的生產方法主要有硝基苯鐵粉還原法、氯化苯胺化法、硝基苯催化加氫還原法和苯酚氨解法。目前國內主要采用硝基苯加氫還原法,但該傳統工藝正面臨嚴峻挑戰。據了解,該工藝采用煤制氫氣,噸苯胺需要消耗氫氣780立方米,成本約780元,而氯堿企業氫氣成本一般低于100元。由此可見,煤制氣傳統工藝將在對抗中式微或消亡。
從需求上看,MDI是苯胺最大消費領域,占國內苯胺總消費量的65%;其次是橡膠防老劑,約占20%。據南化公司銷售中心有機部經理陳建強介紹,從目前苯胺下游的消費趨勢來看,MDI對苯胺消費市場拉動呈現滯漲現象。這主要表現在MDI企業,目前大多都在自行配套苯胺裝置,以期穩定自己的供應渠道,不會再從市場上采購采購更多的苯胺,這就使單獨的苯胺企業很難從MDI等下游的擴張中分享一杯羹。同時,在橡膠防老劑領域,因物流業處于不景氣周期,隨著貨運量增長緩慢,工程用輪胎需求不旺,進而影響到該領域對苯胺的消耗。另外,雖然農藥等其他領域對苯胺的消費有所提升,但由于消耗量較小,對苯胺需求增長幅度將相對緩慢。顯然,苯胺直接下游用戶出現梗阻現象,產業向下延伸的程度和廣度及其有限。
過剩的苯胺時刻都在尋求出路,而隨著發達經濟體的產業調整,許多國家已基本終結了苯胺生產,如美國、日本等。這無疑為國內過剩苯胺提供了出口機會。近年來,國內苯胺出口數量呈現逐年增長態勢。2013年共出口苯胺2萬噸,2014年擴大到5萬噸,今年上半年出口已突破5萬噸,同比增長100%以上。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南京、青島、上海三個主要關口,其中江蘇是苯胺出口主要貨源地,占全國出口總量的80%以上。苯胺重要出口目的地為韓國,占比50%以上,其次為印度、日本和中國臺灣等。
但與巨大的過剩產能相比,苯胺出口量還是微不足道的,既遠水不解近渴,也實屬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今后苯胺的出路,一方面要有效抑制擴能,盡量縮小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加大苯胺下游產品的開發,出口更多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從而增加苯胺的消費量,開辟和擴大苯胺第二外銷渠道,由此化解國內過剩產能矛盾。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