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7月31日,乙烯裝置17號裂解爐已經運行了46天。看著17號爐各參數運行正常,運行工況良好,特別是運行周期遠遠高于上兩個,裂解工藝組長周慶亮很欣慰。
“至少能說明此次拓展思路處理方法有效果,也為以后爐子檢修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樸實的言語中,彰顯周慶亮處理問題的果斷和睿智。
17號爐在上兩個運行周期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癥狀和爐管堵塞相似,但是第一個周期經過深度檢修后繼續投入系統運行,雖然經過降低各組爐出口溫度、降低進料量、提高稀釋蒸汽量等手段,爐子運行效果仍然不理想。于是,周慶亮就和自己較上了勁:一定要找出根源。他仔細分析爐子運行參數,發現各小組爐管進料分配器的文丘里前后壓差比設計值偏低。一般來說,壓差過低,說明爐管溫度分配不平均,進料偏差大;壓差越高,說明各組爐管進料均衡,爐管就暢通。分析來分析去,周慶亮從常規思路中跳出來,把目光瞄準了文丘里。在17號爐第二次檢修中,他建議疏通各小組文丘里,保證各小組進料量的分配效果。經過徹底修復重新上崗后的17號裂解爐,果然煥發了新的活力。
“我就是從看似正常的現象中逐個摸索、調試,以前遇到這種現象就是降低各小組溫度、降低進料量。這次17號爐投上后,我就要求班組提高負荷和稀釋蒸汽量,爐子運行狀況依然不錯。沒有想到這招還真的管用。”周慶亮自信滿滿。
周慶亮有敏銳的觀察力,工作有思路、做事有擔當。他遇到困難從不退縮,總是積極想辦法,多次運行創新技術解決了裂解爐運行“頑疾”。 今年,在對KTI裂解爐的燒焦過程中,細心的周慶亮發現空氣量和稀釋蒸汽的配比低,換言之燒焦空氣濃度不足,很難保證裂解爐燒焦效果。周慶亮立即向車間和廠部提出了自己的設想,提高燒焦空氣的空氣和稀釋蒸汽配比,獲得廠部認可。經過實施后,裝置3號裂解爐一舉運行了72天,創下新的歷史記錄。
“周慶亮工作肯動腦子,有智慧有謀略。最近創新的幾招用上,3號、7號、17號等多臺裂解爐相繼被收拾得服服帖帖,給他點贊。”起周慶亮,烯烴廠裂解車間領導豎起大拇指。(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