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綜合消息 4月22日訊,無論是和央企的協商談判,還是落實巨額的搬遷資金,困難都不會小。但“成本”再高,困難再大,在公眾的切身利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大局面前,都是“小菜一碟”。
揚子石化廠區昨晨發生的爆炸,雖未產生特別嚴重的影響,但也讓人驚出一身冷汗。事件背后更加顯示出南京關于化工企業搬遷“十年計劃”的意義。現在的民意期待是,這一計劃的實施應當提速。
去年2月,南京宣稱,要在10年之內搬遷關停四大重工業片區的所有工業企業,在這些區域同步推進產業調整和城市化整體改造。
“十年計劃”寫進《金陵石化及周邊地區、大廠地區、梅山鋼鐵及周邊地區和長江二橋至三橋沿岸地區(含八卦洲)工業布局調整實施方案》之中,顯現出從未有過的決心。
毫無疑問,如果那些總在人們身邊“放鞭炮”的化工企業“回歸”到安全的地方,對居民的潛在威脅也會大大降低。
這不是一個“自私”的想法,而是理所應當的規劃準則。要知道,在南京,有的化工企業距離最近的居民樓僅有一條馬路。
化工企業的布局,不僅該體現科學合理性,也應強調一種與世界接軌的“布局倫理”。而與人口密集的居民區做鄰居,在任何地方都面臨法理上的質疑。
近年來,南京的化工企業,接連發生事故。最近一次事故,同樣是由揚子石化“制造”的:2014年6月9日中午,揚子石化一家煉油廠硫回收裝置發生爆燃,大火反復燃燒了近30個小時,直到6月10日晚間才被全部撲滅。這些事故,讓附近居民心慌慌。
一些事故發生后,很快傳來沒有破壞環境的結論。但是在“7·28”事件的慘烈代價面前,無論是哪個方面,都應該聽聽居民們不安的心跳。
和零星的爆炸事故相比,潛伏的環境風險同樣令人擔憂。“南京霧霾元兇是燃煤”,這一結論,使得本地的大氣污染治理指向更加明確。
這次,政務微博及時發出權威聲音,遏制了“環氧乙烷對人體毒性較大”等謠言。謠言不可信,但從另一面折射出民間存在的緊張情緒。向老百姓做出解釋,安撫人心,這是自然的。但事半功倍的做法是,讓化工企業盡早搬遷。
當然,目前的“化工圍城”,有歷史原因。城市越來越大,曾經的荒郊野外成為今天的人口密集區,不少化工企業“被”靠近居民區。
盡管化工企業為經濟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但城市“長大”是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地調整布局是必由之路。
作為“化工圍城”的典型城市,南京一直有心打破這一困局。這些年來,南京多次喊出“搬遷化工企業”的口號,但是一直效果不彰。
無論是和央企的協商談判,還是落實巨額的搬遷資金,困難都不會小。但“成本”再高,困難再大,在公眾的切身利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大局面前,都是“小菜一碟”。
有序規劃化工園區、推動現有風險大的化工企業搬遷進入園區……在國務院政令中早有體現。相關化工企業需要以大局為重,積極配合地方完成搬遷“任務”,創造第二次貢獻。
現在,南京面臨的考驗不僅是如何讓“十年計劃”發力,盡早實施,更包括如何將化工企業的搬遷與城市總體規劃通盤協調,下出一步大棋、好棋。因前瞻性的缺乏,一些地方曾經出現“搬了又搬”的僵局。這是南京需要警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