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金陵石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永遠不變的是石化人艱苦奮斗和貢獻社會的傳統。
的確,該公司煉油運行二部催化裝置就有這樣一個人,他用敬業和責任,為這個集體注入了傳統和靈魂,帶領職工奮斗。他就是該工區主管兼黨支部書記——劉新橋。
扎下根,裝置就是家
扎根催化裝置31年,成天摸爬滾打,劉新橋積累了豐富的操作和管理經驗。在他的帶領下,2009至2013年,1號催化裝置首次完成了從3年一修到4年一修的跨越,裝置建成投產40多年尚屬首次。
他很拼。 2013年裝置大修,為了保障檢修的質量,年過半百的劉新橋每天都要親自上現場,檢查確認關鍵環節。
“從班長干到工區主管這么多年來,早已養成了習慣,不去看一下,心里不踏實啊!”老劉說。
大修正值酷熱夏季,連續多日37℃的高溫,反應器內的溫度近50℃,又悶又熱,像大蒸籠。為了“踏實”,劉新橋穿戴好防護用品,一頭扎了進去,逐一仔細檢查反應器內的噴嘴、環管、旋風分離器等重點部位。悶熱得吃不消了,出來透口氣,又進去,就這樣,來回好幾個小時。當他爬出來時,渾身濕透,全身上下沾滿了催化劑粉塵,成了一名 “黑人”。
“劉主管真蠻拼的,這么惡劣的環境中,一干就是一天,年輕小伙子也受不了。”催化裝置一班班長劉震回憶起當初的情景,仍然佩服不已。從那以后,職工看他的目光中又多了一份尊重和敬佩,在他的帶領下,大家齊心協力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順利完成裝置檢修并一次開車成功。
他果斷。一次,正在值班的劉新橋突然接到電話,操作人員在進行再生催化劑采樣時,采樣閥閥桿突然斷裂,閥門無法關閉,高達500℃的催化劑外泄,攜帶油氣的待生催化劑瞬間彌漫了現場,一旦處理不及時,將造成極大的危害。此時大家都慌了神時,聞訊趕到的劉新橋觀察現場后,果斷上前,用F扳手輕輕將剩下的小半截閥桿砸入了閥體,泄漏頓時停止。豐富的現場處理經驗,給現場的員工上了生動的一課:如何用最簡捷有效的方式處理突發問題。
“危機時刻必須果斷處置,否則漏點不斷擴大,將造成極大的危害,越早處理風險越小。” 當時,有人問他,那么高的溫度你就不怕受傷?劉新橋冷靜的回答。類似的事情很多,他總是臨危不亂、以身作則、沖在最前,迅速果斷做出正確的處理。
他很鉆。2011年的一天上午,班組發現再生器器壁閥門法蘭焊縫泄漏,隨即聯系建安公司進行包套處理,由于漏點處于再生器裙座內,700℃的高溫催化劑粉塵泄漏在狹小的空間內,粉塵彌漫,給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進度緩慢,泄漏點逐漸變大,粉塵也越來越大多,采取降溫降壓等多種措施后,仍不見效,情況緊急。
一直在現場的劉新橋苦思冥想,一旦切斷進料,不僅影響生產和效益,溫度的頻繁變化還會減少設備的使用壽命。
“堵不如疏,既然漏點堵不住,有沒有辦法疏呢?”
他離開現場,上下仔細觀察周圍的設備和管線狀況,發現泄漏點管線離催化劑儲罐抽真空線不遠,如果將管線與真空系統相連,通過抽真空,就能降低泄漏點壓力,減少催化劑泄漏。
按他的想法實施后,催化劑頓時停止泄漏,漏點迅速得到了處理。不僅避免了一次非計劃停工,還為后來類似部位的處理提供了一條新方法。
到這里,就是一家人
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劉新橋細致入微關心職工。過日子,難免會碰到些麻煩事,可不管再多的困難,只要傳到了劉書記耳邊,他總會第一時間為你想辦法、出主意。 2013年,化工一廠新轉崗來一批員工,為了能夠盡快幫助他們適應新崗位,劉書記想了許多招,心貼心疏導情緒、傳幫帶指導學習、大小事關心生活。轉崗女工阮野的老公公去世,得知此事,老劉二話不說便去看望。
“畢竟還不熟悉,何況也不是阮野的直系親屬,沒必要管這‘閑事’。”有人勸道。
“既然到了我這,就是一家人,去看看是應該的。”劉新橋沒有絲毫猶豫。樸實的話語,讓阮野很感動。
一對來自農村的年輕戀人,初到南京,生活茫然。劉書記得知情況后,多次到他們的小出租屋,像長輩一樣,出主意,想辦法,很快讓他們的生活走上了正軌,并為二人結婚證婚。
小夫妻,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
好經驗,傳下去才是寶
2013年裝置停工大修,劉新橋覺得這對年輕人是一次難得的學習鍛煉好機會。他特意給他們談話、鼓勁、加油,并根據青年大學生的專業不同,分配不同的任務。
檢修時,他領著大學生,冒酷熱,爬高塔、鉆人孔,一邊帶著他們檢查內構件,一邊講解設備的結構、功用、遇問題的處理方法,用生動的現場課,把自己多年的經驗告訴年輕人。
“好經驗,傳下去才寶。”劉新橋常說。
檢修完成后,劉新橋又鼓勵青年大學生將檢修的學習感悟都記錄下來,并指導如何撰寫檢修總結,最終,工區有多篇論文獲得了公司優秀獎。
一次,一名倒班不久的大學生,提出換成技術崗位的要求,劉新橋非常理解,了解情況后,需要他克服不足再鍛煉。
隨后,劉新橋給他壓擔子,在酚堿處理單元開工中,安排他具體負責開工前的吹掃試壓工作。一天后,這名大學生就找到了他,要求跟在班長后面學習,說自己掃線工作不是忘記疏水,就是流程不通,都是班長來拾遺補缺。此時,劉書記趁熱打鐵,告誡他沉下心多鍛煉,操作看似簡單,一旦生產異常需要及時處理,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掌握的。
多年來,一批批新員工訊速成長。運行部生產副主任、設備科長等一大批管理干部,以及像徐剛林、婁可清、周子炫等年輕技術骨干,在劉新橋的帶領下不斷涌現出來。(江興中 陳平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