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混配煤設備當成自家孩子!”同事們都這樣評說胡慷。
今年42歲的胡慷,是巴陵石化化肥事業部供煤車間混配煤系統集控操作高級工。混配煤主要是將不同煤種的原料煤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通過傳輸帶送至煤氣化裝置當“口糧”,設計每天耗煤量約2000噸。
混配煤系統籌建時,胡慷就負責現場的領料、施工安監、設備安裝、現場協調等工作。“我真是看著混配煤系統‘成長’,看著它從問題不斷到逐步完善。”胡慷說,“所以對這些設備運行就格外看重,不希望它們出半點閃失。”
正是這份操心,胡慷多次及時發現并參與處置混配煤系統的隱患,避免了險情蔓延。
9月11日,胡慷上白班。在啟動配煤流程前,他按慣例去現場巡檢。走到葉輪給煤機一帶時,他發現地下負5米的煤槽里卡了許多小鐵絲、麻繩、編織袋等雜物。身高一米八大個子的他,連忙趴在煤槽里一點一點將全部雜物用手摳了出來。
當他從地下煤槽鉆出來時,渾身沾滿了臟黑的煤粉塵。一大堆“戰利品”中,包括一根約1.5米長的角鋼。“這根角鋼正卡在葉輪和煤槽之間,要是不及時清除就開機,葉輪早就報廢了。”胡慷說。
9月15日晚8時許,配煤流程正在運行。胡慷一路小跑到現場巡檢。走到7號皮帶旁,他發現不遠處發出一絲光亮。他立刻放慢腳步,朝著亮光處靠近。
漸漸的,亮光出現在葉輪給煤機落煤斗與7號皮帶之間,胡慷打開手電仔細查看。原來,是一塊長約1米、寬約0.5米的白鐵皮從落煤斗掉出來,正在摩擦著7號皮帶。他緊急停運設備,將白鐵皮清理出來。
隨后,胡慷擔心有其它雜物劃傷皮帶,又沿著設備運行方向展開地毯式搜查。走到2號葉輪給煤機時,一股淡淡的金屬摩擦皮帶的氣味從地下煤槽飄過來。他小心地貓腰鉆進煤槽,就著手電光,一塊長約0.8米、寬約0.5米的白鐵皮卡在7號皮帶托輥與皮帶非工作面之間。
胡慷趕緊將這塊白鐵皮使勁扯出來。“我怎么沒早點來呢?”看著皮帶上淺淺的劃痕,他感覺自己的發現有些遲到了。
9月22日,胡慷在當班時又敏銳地發現一起電機損毀隱患,再次避免了一起設備事故發生,避免了數以萬元計的經濟損失。同事們說,胡慷真是身邊的“隱患克星”。
“混配煤系統安全生產是咱們每個人的分內事。只要多一點細心,多一點操心,多一點耐心,系統安穩運行就多一些保障。”胡慷說,“在崗位上班一天,就得既出工又出力,心里才踏實。”(本報記者 彭展 通訊員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