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綜合消息 2015-10-27訊,自中國第一條長輸油氣管道——新疆克拉瑪依油田至獨山子煉油廠原油外輸管道1959年投產以來,50年間中國長距離輸油輸氣管道建設取得長足進展,累計建成投入運營6萬多公里,可繞地球赤道一周半,使中國形成跨區域的油氣管網供應格局。
長距離油氣管道運輸,是繼公路、鐵路、水路、航空運輸之后第5大運輸方式,在石油天然氣工業乃至世界經濟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發展狀況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運輸業的現代水平。對于易燃、易爆、易揮發的石油天然氣來說,最佳的運輸方式就是密閉的管道運輸。
(http://www.shiyou168.com/zbgs.asp?page=8)
中國長輸油氣管道的建設始于新疆。1958年5月,新疆克拉瑪依至獨山子輸油管道動工興建,全長147公里,年輸油能力53萬噸,于1959年1月10日建成投產,從此掀開了中國大規模進行長輸油氣管道的序幕。
目前,中國已建成投入運營長輸油氣管道6萬多公里,保障了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正常用油用氣,其中,建成原油管道1.7萬公里、成品油管道1.2萬公里、天然氣管道3.3萬公里、海底管道3000公里。特別是起始于新疆的“西氣東輸”管道,年輸氣量已由2005年的43億立方米上升到去年157億立方米,實現了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
隨著油氣管道的不斷延伸,中國目前已基本形成跨區域油氣供應管網,克服了油氣田外輸“瓶頸”,從一個側面推動了中國成為世界油氣生產大國。
數據顯示,1978年,中國生產原油突破1億噸,成為世界產油大國;2006年,中國生產天然氣590余億立方米,成為世界產氣大國。而這背后,正是一大批長距離輸油氣道的建成投產,保證了中國油氣產量屢創新高。
同時,中國長輸油氣管道建設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增強了中國石油工業的科技實力。2000年以來,隨著多條長輸油氣管道的興建,中國油氣輸送管道工程技術取得長足進步,在大流量輸氣管道設計、油氣輸送管道運行、管道工程建設施工等方面取得重大技術進步。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油氣消費日益增長,為此,擁有資源和地緣優勢的新疆正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建設中國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和能源資源大通道。2005年12月投產的中哈原油管道,以及當前正在興建的中亞天然氣管道和西氣東輸二線管道,掀開了中國境外至境內長輸油氣管道建設的新篇章。按照規劃,西氣東輸二線今年可輸氣45億立方米,2012年將達到300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