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巴黎氣候大會延時一天并進入最后加時階段,大會協議最終出爐。
在中午的全體大會上,巴黎氣候大會主席法比尤斯宣布,在150國首腦參加開幕式,并通過各國代表兩個星期的共同努力,大會形成的最終成果是一個具有雄心、平衡、公正、持久、動態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他感謝近幾天和幾夜來各國談判代表的貢獻,感謝包括中國在內的各方在4年來攜手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促成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達成歷史性共識,終結了哥本哈根的挫折。巴黎氣候大會協議明確了將2020年后每年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作為基礎并在此后逐步提高,包括制定2025年的新目標;建立每五年一次的盤點機制,并在此基礎更新自主減排目標;遠期目標方面在本世紀末將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并盡力向1.5攝氏度努力。
195國談判代表自11月30日至12月12日密集開展雙邊、多邊和全體性談判與討論,最終達成共31頁的文本。共同但有區別責任、適應、損失和損害機制、資金等發展中國家關切的問題在這一協議中得到了體現。巴黎氣候大會歷史上首次將所有國家納入減排進程,并調動了全球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之中。
《巴黎協定》具有里程碑意義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近200個締約方一致通過的《巴黎協定》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
“可以說這次巴黎氣候大會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很多年以來,氣候協議都無法達成,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基本處于停擺狀態,巴黎協議的達成使氣候問題又重新回到尋求解決的路徑中來。”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賈晉京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教授、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保建云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也表示,這次巴黎大會能夠達成協議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這么多年的氣候談判中,巴黎大會的成果非常突出。其中,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經濟體對巴黎協議的達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在全球減排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此次會議上做出的承諾和擔當也有目共睹,凸顯了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在全球氣候治理方面的責任意識。
眾所周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氣候減排問題上一直分歧不斷,本次巴黎協議規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并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后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雖然協議沒有太多強有力的約束,但對比以前還是有了很大進步。發達國家承認了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相當于使發達國家認可了自身有義務通過技術轉移和資金援助的方式來幫助發展中國家進行氣候治理,保障了全球氣候治理的可延續性。”賈晉京指出。
“實際上只能說矛盾暫時得到了緩解,未來在落實上還要面臨一系列挑戰。”保建云認為,在近期要找到一個讓各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是很困難的,但是大家可以在原有方案的基礎上做一些邊際性的改進,爭取達到最大公約數。氣候問題是一個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應該著眼于人類未來的長遠發展,具有大局意識,每一個成員的特征和承擔能力都需要獲得尊重,整體目標要與各個成員的能力相協調,這是未來的努力方向之一。
此外,保建云表示,發達國家成員在氣候減排中是主要推動者之一,但也要考慮到其他國家發展階段的不同。雖然當前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程度比較成熟,減排量與早期相比有所下降,但是這些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對氣候所做的損害一直影響至今,這種歷史性的責任和義務是發達國家必須承擔的。對于各成員國權利和義務的分攤要把時間變量考慮進來,用歷史的眼光進行通盤權衡。可以看到,未來全球氣候治理在現有基礎上還有很大改進空間,這也昭示著各個行為體今后要繼續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會步履維艱地進入沖刺階段之際,美歐聯絡一些小島國組成的“雄心壯志聯盟”(簡稱“雄心聯盟”)突然亮相,聲稱要讓這次大會“達成強有力的協議”,比如把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上限設置為1.5攝氏度等。
對此,賈晉京指出,其實歐美國家一直都在拉攏這些小島國,因為這些小島國本身沒有多少發展資源和資金,是很容易被拉攏的。而“雄心聯盟”提出把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上限控制在1.5攝氏度的建議實際上是具有攪局性質的,最后也沒有被大會采納,可以說這只不過是他們在新口號之下采取的一種行動。
在保建云看來,“雄心聯盟”是歐美國家試圖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排擠出去所主導的利益集團,這在未來有可能會造成成員國之間的矛盾和利益分化。在這個過程中,為全球減排做出重要貢獻的新興經濟體不要放棄對減排的努力,正視矛盾與挑戰,將其控制在有限范圍之內,盡量使這些雜音不要影響全球氣候治理的腳步。
中國有擔當、負責任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在大會發言中表示,《巴黎協定》是一個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傳遞出了全球將實現綠色低碳、氣候適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積極信號。
他呼吁各方積極落實巴黎會議成果,為《巴黎協定》的生效實施做好準備,并強調中方將主動承擔與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義務,繼續兌現202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積極落實自主貢獻,努力爭取盡早達峰,并與各方一道努力,按照《公約》的各項原則,推動《巴黎協定》的實施,推動建立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既是推動本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解振華表示,中方將主動承擔與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義務,繼續兌現2020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積極落實自主貢獻,努力爭取盡早達峰。
由于人口、經濟體量、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總量巨大,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影響。2014~2015年是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名字與氣候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關鍵時期,無論是中國提出爭取在2030年實現碳排放峰值,還是全國碳市場啟動時間表出臺,以及中國將為南南合作出資31億美元,都是由高層領導人宣布的。
中國的目標是在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15年煤炭消費量持續走低,同比下降明顯,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或已在2014年達峰。現階段,國內就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進能源轉型展開多種舉措,有望在2020年實現煤炭消費在總能耗中的占比從2014年的66%下降到57%,提早實現碳排放峰值。
“可以說中國在過去十幾年中,減排是相當有成效的。權威科學雜志《自然》上的一篇論文指出,過去13年國際上對中國排放量的評估被系統性地高估了106億噸,這要遠遠大于其他所有西方國家減排的總量。實際上,中國實行的是最嚴格的環境治理法規,從規則和治理力度上都比西方國家更苛刻。中國已經提出的生態文明理念也要比國際上的碳減排先進得多,生態文明是一個系統性的動態平衡過程,生產者和消費者要對每一個環節的環境因素承擔責任,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環保理念,未來中國會更加注重在這一領域的貫徹和執行。”賈晉京說道。
保建云也表示,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第二大經濟體,理所應當要在全球減排中做出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貢獻,做一個有擔當的大國,并對全球氣候變化控制起到示范作用。巴黎氣候大會以后,中國還要繼續推動發展中國家成員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中的話語權,維護這些國家的利益,對強加在新興經濟體身上的額外義務要進行有理有節的抗辯。
“隨著全球氣候治理的發展進程,中國應該在宏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對外貿易拓展方面按照自身的目標和利益設置一套應對氣候變化的發展戰略和政策,把全球性的發展理念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氣候問題解決路徑。”保建云補充道。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