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浙江溫州石油飛云油庫副主任林忠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查資料、在檢查設備、在登油輪的路上……3次相約之后,筆者終于見到了行事低調的林忠勇。“成績,是油庫員工一起做出來的;我個人,是油庫培養出來的;我做的事情很普通,沒啥好報道的!”當記者提出采訪,林忠勇淡淡一笑,擺擺手說道。屈指算來,他從事油庫設備維護工作已經29年了,所在油庫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發現隱患就要馬上消除
1986年,林忠勇進入中國石化工作,憑著虛心好學的鉆勁,很快從油庫計量員成長為飛云油庫副主任。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他堅持每天巡檢油庫,從作業過程中人的不安全行為和設備的不安全狀態等細微處著手,對油庫進行“大掃除”。
幾天前,市安監局要求油庫安裝油罐高液位連鎖裝置,可林忠勇卻發現了存在的安全隱患:“這個連鎖裝置不能隨便裝,必須將裝置信號與碼頭相連。”
原來,如果在進油過程中,連鎖裝置在油罐高液位時被強行切斷,油輪到切斷閥門之間的管線壓力就會劇增,隨時可能發生輸油管軟管破裂、法蘭片沖斷、漏油等事故。林忠勇認為,連鎖裝置必須將信號同時發送給油罐和油輪,在確保油輪停止輸油的情況下方可切斷。
“光叫停不行,必須給出解決方案。”林忠勇連續幾日拿著設計圖紙在油罐和油輪之間來回奔波,終于想出了辦法。他為碼頭增設手動控制裝置,當油罐接到切斷信號后先傳遞給碼頭,碼頭通知油輪關停發油閥門,油罐高液位連鎖裝置再切斷輸油管路。為加快應急切斷速度,他將發油的手動閥門改為自動閥門,節省了關停閥門的時間。
飛云油庫油品吞吐量大,為保證油品供應,林忠勇經常深夜搶修發油設備,連發油鶴管的旋轉接頭磨損這種小事,他也要趕到現場,詳細告知維修人員拆卸注意事項。在他看來,設備維護無小事,人在現場才安心。
對設備原理一究到底
每個新入庫的設備,林忠勇都要對著說明書、圖紙研究明白。資料不全找專業書籍,領悟不透找相關設備做比對,他的辦公室和家中最多的“裝飾”就是各式各樣的零部件。“我這人愛較真,較起真來一根筋。”林忠勇自嘲道。
得益于此,設備供應商都愿意為飛云油庫提供零部件。鶴管更換需要什么鋼材?輸油臂旋轉接頭更換需要哪種型號?軌道的工藝處理表面硬度需要多少?這些專業知識林忠勇比商家更清楚,商家供貨也更安心。
去年,集團公司發布了一個安全事故學習通告,內容是某單位在更換輸油臂上端的旋轉接頭時,因維修人員處理不當,造成高空作業失衡引發重大安全事故。林忠勇仔細分析事故原因,認為事故源于施工人員對輸油臂的工作原理不熟悉,高空作業時沒用插銷固定平衡塊,導致切割更換接頭時失衡。
“若對設備原理都不熟悉,何談維修設備?”林忠勇吸取事故教訓,建議油庫將輸油管臂張開,落到地面,維修人員不用爬到設備上就能進行部件更換和焊接,既加快了維修速度又避免了高空作業風險。如今,此舉在浙江石油各油庫得以推廣。
林忠勇雖不善言辭,但對認準的事情卻能夠堅持到底。一次安全大檢查,公司只要求對輸油管線的法蘭進行跨接,林忠勇分析設備原理后認為,不管是輸油管線還是非輸油管線的法蘭,在危險范圍內都要進行跨接。他用實驗數據證明,兩片法蘭之間如果少于5個連接螺栓,就有可能產生火花,跨接后導線系數增高才能降低風險。最終,專家組經匯總分析后認同了他的觀點。
“望聞問切”讓設備更健康
林忠勇有個標志性動作,手里拿著厚厚的筆記本,在錯落的管線旁,邊看儀表邊蜷著身子在本上記錄設備狀況。久而久之,油庫哪些設備需要畫線,哪些部件需要更換他了然于胸。他還研究出一套“望、聞、問、切”設備保養法。
幾天前,林忠勇對油庫發動機組進行例行檢查,他用手摸了摸高壓管,立即判斷需要更換噴頭。原來,正常情況下用手摸高壓管會感到“脈搏”,如果噴頭壞了“脈搏”就會無力,只要按時“號脈”就能發現異常。
在林忠勇眼里,設備都是有生命的,摸透“脾性”才能掌握運行狀況。每次經過發油泵時,他都要仔細地聽,發現異常響動他就檢查是哪個部件出了問題;每次檢查電動機時,他都要停下來聞一聞,如果有焦味他就檢查交流接觸器上的電纜線是否接觸不良。
當記者問起如何才能練就“望、聞、問、切”的硬功夫,林忠勇坦言沒有捷徑,唯有勤學。如今,他開始帶徒傳藝,讓徒弟在各崗位輪訓,熟悉業務流程,掌握設備結構原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林忠勇還在油庫率先提出“軸見光,溝見底,設備見本色”的要求。他要求員工愛護設備,無論是閥門附件、碼頭作業機械,還是發油泵機都要達到“擦拭锃亮、開啟靈活、閥體干凈”的要求。“設備就像孩子,你對它好,它就保持最佳狀態,你照顧不好它,它就給你撂挑子。”林忠勇說。(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