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熱值煤指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煤炭開采、洗選過程中產生的低熱值資源。由于發熱量低,這部分資源大多被堆棄、填埋處理。據了解,全國低熱值煤堆存量數十億噸,僅山西就超過10億噸,而且每年新增1億噸以上。大量堆積的低熱值煤不僅釋放有害氣體、污染河流,還占用了大量土地資源。
發電是當前低熱值煤綜合利用切實可行的途徑。然而,受到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山西省低熱值煤發電產業一度發展緩慢,機組占比不到9%。2013年6月,國家能源局正式下發《關于同意委托山西省核準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的函》,首次把能源項目的核準權限委托給省級政府。以此為契機,山西省政府通過了山西省低熱值煤發電項目核準實施方案的20條政策,對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相關的準入條件、前期工作、核準程序及獎懲措施等作出規定,技術指標嚴于國家相關標準。
此后,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去年5月發布的《關于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環評審批的實施意見》指出,推進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建設是山西省調結構、轉方式、促轉型的戰略之舉,是抓項目、促投資、穩增長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企業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的現實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煤炭下游產業需求下降,產能過剩與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下,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對于煤炭大省山西的意義顯得更為重大。
以同煤朔南低熱值煤熱電廠為例,其規劃容量為2×35萬千瓦,項目投產后,每年可消化煤矸石等低熱值煤資源約320萬噸,節約130萬噸標準煤。此外,日益下降的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標志著發電機組尤其是火電機組的過剩,機組負荷水平將有所下降。業內人士表示,在負荷水平較低的時,低熱值煤發電相比傳統高熱值動力煤在成本上會更有優勢,這也正是近年來各大能源電力企業參與布局低熱值煤發電項目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