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科到博士,十年寒窗路,夯實基礎強底氣;從學生到職工,兩年展宏圖,提升能力促創新。
王靜波,勘探分公司研究院物探方法室科研人員,先后參與或承擔國專項目、股份公司項目以及分公司項目6項,發表國內外學術文章5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項(已公開)。特別是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分辨率處理軟件模塊,從查找文獻-理論研究-算法推導-程序編制-軟件集成-測試運用-編寫用戶手冊,實現了勘探分公司從無到有的突破!
干“碼農”活
2014年畢業來到勘探分公司的王靜波,發現已有的軟件技術不能很好的識別和刻畫較薄的礁灘儲層,讀研讀博時,在這方面有些積累的他,開始鉆研“如何提高地震資料分辨率,滿足生產需要”。
年底,他將取得的初始研究成果對實際資料進行試驗,沒想到效果還不錯。在院領導支持下,他開展深入研究,完善方法、程序。可要形成大家都能使用的軟件,先必須完善實現數學算法效率高的Matlab高級語言計算機程序,再把該高級語言程序轉化成可移植到商業開發軟件上的C語言計算機程序。做C程序編制和調試,是一件既繁瑣又復雜的“碼農”活,必須細心專注,一旦進入境界,一般視外界不存在。王靜波經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同事們和他搭話,他也不知道,同事們笑他有點“神經質”!
“找不到開關”
2015年9月,有一天,生產任務緊,他做的Matlab程序處理基本成型,但還沒變成軟件,領導讓他“跑”(即處理)一下川東北地區的一塊地震資料,那天下午,把地震數據準備好,程序調試好,反復試驗,再把參數調整好…萬事俱備后,計算機開始正常計算運行,已是晚上十點了。他準備回家,發現機房一個人也沒有了,依稀記得7點左右有個同事喊他離開時關燈。他關燈時,發現一盞燈怎么也找不到開關,折騰了一二十分鐘,又著急坐地鐵(地鐵十一點停運),只好打電話給同事,沒有想到,同事告訴他,那盞燈不用關!他說他當時差點“石化”了。
“瓜娃子,咋不看路!”
在編寫程序的過程時,他才發現這遠遠不同于自己理解上的軟件編程,不僅此前沒學過,有些東西連聽都沒聽過,導致連連“嗆水”,到底哪里出現問題了呢?他拿出了“拼命三郎”的干勁兒。
“翻譯”不到位,語法結構有錯誤?他把自己編寫2千多行的算法代碼,先找錯誤(BUG),再想辦法消除(DEBUG),一段段分段調試,最后終于把所有程序語句都調試通過了,總算是完成了一個C語言程序的編制。
2016年初,有一個程序語句總調試不通,他又想盡快完成去“封裝”,早日用于生產,于是加班加點地干,每天都想著這事,有一天為了把計算機C源碼程序盡快調通,加班到晚上9點多,辦公室人都走完了也不知道,也不記得要吃晚飯,一看快十點了,地鐵快沒有了,趕緊回家,一邊走一般想還未調通的程序,走到水電大廈,突然一輛車“嘎”的一聲停在我的面前,司機狠狠地罵了一句:“瓜娃子,咋不看路!”
“說實話,小打小鬧還行,要做成規模軟件,剛開始的時候心里真沒底。做這個孤獨、枯燥,有時確實有點神經質,如做用戶手冊,你要告訴用戶怎么設置處理參數,畢竟參數涉及地震參數、頻采因子、頻帶寬度、拓頻寬度等4大類,每一類的設置需要好多說明,不去測試就不能給一個指導性的建議,一進入狀態就啥都忘了。不過也很快樂,領導們的支持,同事們的幫助,攻克了現有的常規地震資料解釋薄儲層時分辨率偏低的難題,填補了一項技術空白。”王靜波笑著說。
(勘探南方 賀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