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累!太累!身體累精神更累,這次川北野外地質調查是我有生以來最累的一次?!闭勂鸾衲?月剛結束不久的野外工作,夏維書感慨地說。
為了戰略突破川東北下組合,力爭重大發現,形成新的資源接替陣地,3月底-4月初,夏維書帶領4人(包括司機),歷時20天,“穿越八百里秦川,奔赴大巴山腹地”,落實了龍王廟組的沉積和儲層特征,為后期勘探部署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這么累?是不是年紀大了的緣故(明年退休)?筆者戲謔地說。
他坦然,雖然和年齡有點關系,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這次去的3位年輕科研人員比自己孩子還小,臟活、體力活、危險活自然不忍心讓他們干,何況都是需進行最基礎地質培訓才能上崗的80、90后年輕人。這樣感到“身體累,精神更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時間緊,任務繁重。這次野外實測基干剖面2條,草測剖面2條,觀測采樣剖面2條。其中,基干剖面、草測剖面都要丈量地層厚度,最厚的有200米,最薄的也有90米。按1﹕1000精度實測和1﹕2000~5000精度草測,每條剖面可分出40~50個小層;每層都要取一個樣,有的甚至取3-4個樣;剖面分層小到0.5~1米的巖性變化、沉積-儲層等變化,都要進行分層,并開展精細描述。而完成這些計劃僅有20天。
壓力山大。這次野外工作既要地質支撐后續井位論證,也為后期井下地層分布和地震礁灘相識別提供依據,同時,更有肩負培養年輕人的重任。年輕人野外現場“基礎”技能比較薄弱。面對這種局面,而且在這任務重、時間又緊迫的情況,不由得心里很著急,甚至有時候急得直冒冷汗!這樣很多事情就不得不自己動手。
累“狠”噠。一個分析化驗樣品的采集,不是簡單隨便敲一塊巖石,首先,要考慮其是否有代表性,能否客觀真實反映所處巖性段的相關地質特征。其次必須符合規范和標準,即不同的分析目的對樣品體積大小和形狀等有不同要求;再次,必須是新鮮的(分化程度盡可能低的),如果所采樣品分化程度高,那么分析得出的數據必然是不客觀,沒代表性,就不能真實反映所處巖性段的地質情況,容易誤導勘探生產和形成錯誤的地質認識,甚至誤導上級領導決策。
大巴山的巖石堅硬、致密、裂縫少,打樣品耗體力也危險,用采石場那種4磅或者8磅大錘,甩開膀子掄,才能敲下大塊巖石,再嚴格按照規范標準和不同樣品目的、體積大小規格要求,用地質錘進行精修,采集到合格樣品;在樣品采集過程中,碎石常常飛濺到臉上,創下一個個小傷口(現在臉上還留下幾個隱約看見的小疤痕),右手虎口震得拉裂,擦干血跡,貼上創可貼,繼續干;火辣辣的太陽下,汗水流進眼睛,擦一擦,繼續干;野外露頭剖面荊棘雜草多,扒開或清除才能敲到合格樣品,不免多次被刺傷,手上傷痕累累,其刺雖沒斷在肉里,然而常常感染脹痛……
“為按時按要求完成任務,實現工作目的,每天7點30就上山,晚上6點半-7點才下山,草草吃完晚飯,常常是晚上十點了,還要及時整理資料,提煉認識,并得出初步結論…近60歲的夏老總還和我們一樣摸爬滾打,不僅事事沖在前面,臟活、累活等相關體力活、危險活默默干,而且每天都不停地熱情耐心地講解野外工作方法、地質露頭與巖礦識別等相關地質知識和工作技能。特令我們感動敬佩!”小組成員參加工作一年半的“90后”楊佩蕓感慨地說。
(勘探南方 賀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