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化情三農夢”中化集團農業服務現場會暨農業部種植業司、中化化肥農企合作推進配方肥應用,助力化肥零增長經驗交流會在安徽省明光市舉行。在會上,中化化肥總經理助理馬躍透露,中化化肥目前正大力推進化肥供給側改革,優化產能布局,并聯合各地政府相關部門搭建了由“智能配肥機+云端數據庫+電商平臺+農化服務平臺”組成的智能農業服務平臺,加快減量化施肥技術推廣,推進科學施肥到田。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正處于“穩產能、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時期,也是推動實現“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的重要節點。農業部種植業司有關負責人在交流會上表示,農業部種植業司將進一步加強與中化化肥等企業合作,探索農企合作新機制,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加快推進配方肥到田,示范帶動化肥減量增效。
“為深化農企合作,加快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使用,助力化肥零增長,2016年,中化化肥將在全國推行200家示范配肥站及配套示范田;到2020年,這一數字還將翻幾番。”馬躍介紹。他透露,中化化肥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和力量,協調利用好國家農業系統在各地的設備、設施,發揮整體優勢,推廣科學施肥、合理減量,實現農民增產增收。“我國農業領域化肥施用不合理問題既與糧食增產壓力大、耕地基礎地力低、耕地利用強度高、農戶生產規模小等相關,也與肥料生產經營脫離農業需求、肥料品種結構不合理、施肥技術落后等相關。”中化化肥總經理助理馬躍表示。
事實上,我國化肥年均施用量目前已突破6000萬噸,農作物畝均用量是美國2.6倍、歐盟2.5倍,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時存在嚴重的施肥不均衡、有機肥資源利用率低等現象。過量施肥、盲目施肥不僅增加成本、浪費資源,造成耕地板結、土壤酸化,還將導致農作物品質和產量受到影響。
為此,為順應我國現代農業需求,國家提出測土配方施肥這種科學施用化肥的創新性方式。農業部相關負責人透露,在深入開展農企合作推進配方肥應用的同時,我國逐步加大對于農民施用測土配方施肥的補貼力度。截至2015年底,中央財政累計投入85億元。在中央財政補貼的支持下,已有1.9億農戶得到了測土配方施肥服務,被服務土地面積達15億畝以上。
“打開手機app,找到田地所在位置,土壤有何特性,適合種什么作物,如何配肥,一目了然。通過一鍵下訂單,農戶坐在家里就可以進行定制化化肥購買。”在中化化肥石壩農業服務中心揭牌儀式現場,中化化肥技術人員現場向記者演示了智能農業服務平臺的操作流程。
中化化肥技術人員介紹,新一代智能農業服務平臺應用了物聯網技術,以農作物為依托改進生產服務流程,通過集成農業大數據,實現種肥藥配方、生產、施用以及農業綜合服務的智能一體化,能夠為廣大農戶提供貫穿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及配套支撐,標準化服務與個性化定制相融合,線上與線下多種手段相配合的一站式、全程化的智能服務體系,并依托分布全國17個分公司的300余名專業農技師力量,提供專業服務。
近年來,中化集團聯手農業部深入合作,通過推進“互聯網+智能配肥”項目,加快化肥供給側改革;設立農業服務平臺,創新服務模式;推廣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轉變施肥方式;開展職業農民培訓,培育新型農民等,助力科學施肥和化肥零增長,推動我國現代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搭建綜合服務平臺,以化肥生產方式的變革撬動農業產業供應鏈全面升級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中化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他介紹,未來中化將全面應用物聯網技術,以作物為依托改進生產服務流程,通過集成農業大數據,實現種肥藥配方、生產、施用以及農業綜合服務的智能一體化,為廣大農戶提供貫穿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及配套支撐,標準化服務與個性化定制相融合,線上與線下多種手段相配合的一站式、全程化的智能服務體系。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