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臟是干不了技術活的。”這是楊謙迎的“口頭禪”。每次見到楊謙迎,身上的工作服比一線操作工的還臟,頭上的安全帽也經常沾著煤粉或灰渣。
楊謙迎是廣州石化動力事業部動力一站技術組組長,一名喜歡“蹲”在現場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年輕的共產黨員。2002年進入廣州石化后便與鍋爐結下了不解之緣,特別在2012年國家環保部發布了新版《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后煤粉鍋爐實施煙氣脫硫脫硝改造中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經常起早貪黑,與一線職工在現場摸爬滾打,從配合廠家施工、調試、到后來的安穩運行達標排放,使廣州石化成為中國石化第一家達到“超潔凈排放”的企業,使廣州石化環保工作在地方樹起一面旗幟,成為“超潔凈排放”的標桿,這里面有他的一份“軍功章”。
前兩年,動力事業部3#、4#煤粉鍋爐按國家環保部“史上最嚴”《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廣州市《燃煤電廠“超潔凈排放”改造工作方案》開始實施改造。項目工程包含鍋爐磨煤機改造、煙氣脫硫改造、脫硝改造等 250多個項目,涉及大量的拆除還建工作,與同步實施的大修、更新、小修工作和正常運行的#1、#2煤粉爐均存在深度交叉,是一項典型的雙邊工程。面對繁雜的項目,讓作為煤粉鍋爐技術組組長的楊謙迎深感“壓力山大”。改造工作千頭萬緒,而還在運行的1#、2#煤粉爐技術問題或突發故障也要面對解決,此時的楊謙迎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在鍋爐現場經常可以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白天跑現場,晚上看圖紙寫規程,他的辦公室經常通宵燈火通明。
由于“超潔凈排放”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一切需要從零開始,沒有經驗可以借鑒。作為煤粉鍋爐技術帶頭人的楊謙迎只能在干中學、學中干,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他一邊審查圖紙,一邊了解裝置的構造,并經常在深夜上網搜索脫硫技術在電廠的應用,讓自己盡快掌握脫硫脫硝工藝特性,并自己動手編寫操作規程,然后花盡心思對每一個班員進行培訓,在裝置現場經常可以見到他不厭其煩地講解甚至手把手地教導,將自己所學到的技術傾囊傳授給操作工,幫助他們成長,為項目開車做好充分的技術準備。
項目從建設到開車試運,歷時10個月,作為現場工藝系統配合、設備檢修安裝交底、調試組織多面手的楊謙迎,每天上下爬40米脫硫塔的次數數也數不清。在項目調試以及開工期間,楊謙迎更是全身心投入,絲毫不敢放松。記得在對3#煤粉爐進行動力場冷態試驗時,在昏暗渾濁的爐膛里,當引風機、送風機和排粉機全開時,熱乎乎的風夾雜著噪音迎面撲來,讓在場的人覺得渾身不舒服,但楊謙迎卻沒有退縮,與廠家調試人員在爐膛里一呆就是好幾個小時,他全心盯著風向的變化并認真記錄著,一個小數據也不漏下。3#煤粉爐順利點火投產運行,他連續幾天蹲在現場跟班,調試操作,掌握一線數據。“只要他在現場,我們心里就踏實。”動力一站的領導和班員都把他看作是裝置的“定海神針”。
工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各方努力,3#、4#煤粉爐的脫硫脫硝改造項目均出色完成并實現一次開車成功,煙氣排放不但能滿足國家《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且穩定地達到廣州市超潔凈排放“50355”的要求,成為集團公司及燃煤電廠的行業標兵,行業內、集團公司內的很多專家和技術人員慕名前來參觀學習,無論多忙,楊謙迎都熱情陪同講解,認真回答他們提出的每一個技術問題。“同行都是一家人,能幫助他人讓我更快樂。”楊謙迎說。 記得一次在接待一批來自勝利電廠、燕山石化專家考察團時,由楊謙迎介紹脫硫脫硝技術在廣州石化的應用情況,他專業、嫻熟的講解獲得了專家組的一致好評,公司總經理陳堅也在大會上表揚他。
為確保改造后的3#、4#煤粉鍋爐穩定達標經濟運行,2015年,楊謙迎并沒有放慢腳步,又開始琢磨“怎樣降低運行成本”。他不斷研究技術資料、摸索運行經驗,總結出一套運行規律,通過精準查找出不同排煙溫度、負荷條件下的脫硫運行溫度臨界點、風量臨界點,讓脫硫系統在安全條件下逼近極限工況運行,真正做到“精耕細作”。同時在運行班組中開展“節約脫硫劑勞動競賽”,激勵操作人員的積極性。在他的努力下,兩臺煤粉爐脫硫脫硝裝置的運行成本進一步下降,脫硫成本單價降到3元/kg以下,液氨用量也控制在35kg/h以內,3、4#煤粉鍋爐也實現在“超潔凈排放”下穩定運行。這些數據,是對“碧水藍天守護人”的最大安慰。
楊謙迎就這樣努力做“碧水藍天”守護者,同時他憑借自身過硬的專業素養也獲得了眾多的榮譽,先后被動力事業部評為“優秀共產黨員”、被廣州石化評為“勞動模范”、被集團公司評為“模范黨員”。
(廣州石化 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