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綜合消息 2016-09-09訊,隨著全球能源清潔低碳化發展的日益深入,天然氣將在未來能源格局中擔當重任。盡管在短期內面臨供應過剩的危機,但長期看,需求依然具有較大潛力,發展前景廣闊。未來可能天然氣將超越石油成為全球第一大一次消費能源,燃氣工程項目也將會在中國得到快速發展。
日前,在廣東深圳,4個新建成的中海油LNG(液化天然氣)白色儲罐矗立在大鵬灣邊。不久的將來,一船船裝載著LNG的運輸船將沿著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抵達這里。
這些新鮮的“工業血液”將通過陸上管網運到燃氣電廠和城市,為電力生產、居民用氣和車船加注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動力。
據了解,我國海上油氣進口總量的90%是通過油輪、LNG運輸船從海上絲綢之路運來的。“海上絲路構架起我國的海運通道,是我國能源、外貿進出口的大動脈。”中海油氣電集團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徐雄飛說。通過油氣能源的往來貿易,中國與沿線國家搭建起一張巨大的能源商貿網。
過去10年間,中海油依托已在廣東、福建、上海、浙江、海南和天津投產建成的7個LNG接收站,從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卡塔爾和馬來西亞等14個國家運回1100多船清潔能源LNG,累積引進LNG達9000萬噸,也實現了中海油與“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互惠共贏。
據測算,與燃煤相比,9000萬噸LNG可為國家減排二氧化碳3.35億噸,相當于植樹7.2億棵;還可減排二氧化硫279萬噸,氮氧化物2471萬噸,煙塵158萬噸。
調峰和應急保供是LNG接收站的一大重要功能。每逢夏季,為保障浙江及長三角周邊工業生產、居民生活“不斷氣”,中海油浙江LNG迎難而上,截至2016年7月31日,累計輸送LNG約1.43億立方米,其中供應量最高峰達到浙江全省需求量的60%以上。
目前,中海油年LNG接收能力已超過2700萬噸,簽訂的國際LNG中長期合同超過2500萬噸/年。
如今,中海油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憑借“天然氣液化、LNG接收站、清潔能源開發利用”三大領域的自主研發核心技術,中海油已成為全球第五家擁有大型天然氣液化技術的公司,也讓中國成為繼美、德之后全球第三個擁有大型天然氣液化技術的國家。
相信中國在未來的液化天然氣發展之路會迅速走向世界成為世界進口清潔能源不可或缺的能源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