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項國家專利,30多項小革小革,1000多口井壓裂施工,20多萬公里安全行駛。這些成績都屬于一個人。
他用21年的青春,扎根生產一線,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著不平凡的業績,用青春和汗水譜寫著一曲動人的華麗樂章。他就是西南石油工程公司井下作業分公司酸化壓裂大隊三隊隊長李偉,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偉哥”。
夕陽的余暉撒在江沙103-1HF井場,給揮動榔頭的工人和來回移動的設備穿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川西的冬天黑的特別快,太陽一落山夜幕就會降臨。李偉仰頭喝下一瓶水,冰冷的感覺讓他再次提起了精神,他必須帶領員工在天黑前,完成管線的拆卸然后趕回基地,估計已經是晚上8點了。早上7點半,他帶領車隊就趕到了這口井。早出晚歸的日子對于他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這一干就是21個年頭。
“是黨員就要沖鋒在最前沿。”這不是一句空話,21年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這句誓言,完成了一項項急、難、險、重任務。清溪1井搶險是他遇到最危險的一次,呼嘯的氣流,噴射的火焰,高溫的環境,他和工友冒著生命危險,在現場搶接管線,為壓井做好了最后的準備。緬甸長途施工是他遇到最難的一次任務。2011年,隊伍前往緬甸進行施工,車隊要從云南過邊境進入緬甸,沿途要經過平原、山區、丘陵等多種地形,特別是進入緬甸后,當地地形更為復雜,彎多路況差,帶著價值上億的車隊,他不敢有半點馬虎。每天他都要比別人早起2個小時,先去查看路況。最終他憑借著多年的經驗和高超的技術,帶領車隊來回行駛5000多公里,跨越多種地形,在規定時間內順利抵達,完成了西南油氣田海外第一次壓裂施工。
“會戰是個大舞臺,也是重擔在肩”。李偉所在的壓裂大隊是西南油氣田唯一的一支壓裂隊伍,“三大會戰”開始后,工作量成倍增長。面對困難他帶領同事優化作業流程、制訂施工節點、起早貪黑,將施工效率提升50%以上。一天一口水平井、一天2口常規井,一年完成212口井、584層壓裂,他帶領隊伍不但圓滿完成了任務,還實現了生產效率、生產規模、工藝創新等多項突破。
今年,面對寒冬期,他帶頭想辦法找出路,順利帶領隊伍闖進重慶涪陵焦石壩區塊頁巖氣市場,在近40度的高溫天氣下,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連續作業近百天,帶領周圍員工克服作業難度高、工作強度大、環境艱苦等重重困難,順利站穩市場,完成了焦頁8HF井,焦頁44平臺、焦頁56平臺、焦頁102HF超高壓井等150余段大型頁巖氣壓裂加砂作業,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評價,不但樹立起了西南工程的良好口碑,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幾千萬的工作量,幫助隊伍實現了寒冬盈利。
他不但在工作上是先鋒,在技術改革方面更是一把好手。“如果能提高效率、簡便操作、解決問題,為什么我不干?”這是李偉自己的解釋。
去年,公司新進了一批MAN型壓裂車,雖然都是壓裂車,但是存在許多不同,為了讓新設備快速投產,李偉利用施工間隙,查閱資料,到其他單位進行參觀,并到廠家觀看車輛組裝過程。設備生產都按設計制作,但是在實際使用中許多地方并不適宜。有著21年現場經驗的他,深深明白這個道理,于是新車適應性改造方案在他胸中孕育而生。設備到隊以后,他和同事通過對低壓管匯、外掛裝置、操作系統進行整車適應性改造。新設備到達第二天在現場就成功使用,1周內讓設備完全融入了原來施工體系。
小到螺絲的改造、大到進口設備的改裝,只要能提升工作效率、降本增效的小改小革,他都會不遺余力。“直角法蘭改造、混砂精度系統改造、泵車水平端改造……”特別是針對世界上先進的2500型壓裂泵車,他提出了水平端改造、控制系統面板保溫隔熱改造,讓設備整體性能提升了10%,使設備連續作業時間增加了15%。針對大型非常規壓裂、他提出了雙通道管匯臺設計,解決了超大型壓裂的現場難題。針對國內超高壓加砂壓裂標準空白的局面,他參與編制了《超高壓加砂壓裂現場作業推薦作法》,成為了中石化行業標準。多年來,他提出并實施的改造達30多項,其中 3項獲得國家專利。
工作中他是先鋒,生活中是群眾的貼心人。工作之余,他和同事組建了一個“邱家婆愛心服務站”,在單位和社區收集衣物和捐款,通過定期開展活動,將這些物品送給德陽周邊山區的孩子們。2013年,4.20蘆山地震,他不顧危險,加入西南工程公司救援隊奔赴災區,成為中石化第一支進入災區的隊伍。他與同事深入災區,在鎮劍桿林村、天全中學、寶興縣大溪鄉等地開展救援,奮戰4天4夜,救援災民100多人,為民眾搶運糧食1萬多斤,搶運救災物資50余噸。
21年來,李偉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石油工人頑強拼搏,不怕苦不怕累,敬業奉獻的“鐵人精神”。多年來,他先后獲得“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 “小改小革先進個人”“為民務實清廉好榜樣”“國資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而面對這些榮譽,李偉平靜的說:“我是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而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
(西南石油工程 唐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