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綜合消息 2017年3月2日訊,2月9日央視新聞聯播專題報道把西安交大捧紅了。題為《陜西:釋放收益權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專題,聚焦西安交大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項目,及其產業化推進經驗。
西安交大“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項目產業化工作進展如何?我們來了解一下。
2016年12月25日,西安交通大學首個重大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技術”產業化工作正式啟動。
11月21日,中科院專家召開了該技術的工程示范方案可行性論證會,一致認為該方案具有高能效、清潔低污染、低耗水、節能減排等特點,技術可行,經濟性合理,并建議將該技術列入國家產業化重大項目計劃。
團隊的趙亮教授給記者算了這么一筆賬:以陜西省為例,如在火電行業全面推廣這項技術,理論上每年可削減氮氧化物排放42.7萬噸、二氧化硫36.6萬噸、煤粉塵6.69萬噸,并降低煤耗約25%左右,潛在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巨大。
20年技術攻關,只為告別一把火燒煤
傳統燃煤、煤氣化鍋爐及其發電技術均采用“一把火燒煤”的形式,(http://www.shiyou168.com/index.asp)總能效和煤電轉化率低、污染嚴重、耗水量大,脫硫、脫氮、消除粉塵及二氧化碳代價高昂。
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郭烈錦教授帶領的團隊在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創新群體項目、國家“973”計劃、“863”計劃等系列項目的持續支持下,歷經二十年科技攻關,研發出“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發電多聯產”系列技術,俗稱“超臨界水蒸煤”,成功將煤炭化學能直接高效轉化為氫能,從源頭上根除了硫化物、氮化物等氣體污染物以及PM2.5等粉塵顆粒物的生成和排放,實現了煤炭能源的高效、潔凈、無污染轉化和利用。
三年內力爭完成產業化示范項目運行
該技術具有運行費用低、投資回報率高等優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一項變革性技術,也是能夠根除煤炭利用所生成的霧霾形成源的有效技術。該技術目前已經全面完成原理性創新、實驗室規律性試驗研究和部分中試實驗。項目相關研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系列科技獎勵,國際超臨界流體雜志將本技術作為最具價值和前景的原創性技術專文向全球推介。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對該項目進行了工程示范方案可行性論證,一致認為:該技術的工程示范方案總體上具有高能效、清潔低污染、低耗水、節能減排等特點,技術是可行的,經濟性是合理的。
投資方簽署陜西中核交大超潔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成立協議
為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核全聯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香港日富投資有限公司和西安北奇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混合所有制的技術產業化投資公司——陜西中核交大超潔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推動該項技術產業化。西安交通大學將該技術成果知識產權及相關技術作價1.5億元人民幣轉讓給產業化投資公司。該公司將在初期籌資10億元進行技術產業化的工程示范。會上,投資方簽署了陜西中核交大超潔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成立協議,隨后西安交通大學與該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據了解,項目產業化公司將在三年內力爭完成該技術首個產業化示范項目的建設和運行,加速推動該技術在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推廣應用。目前已確定先將50MW發電及熱電聯產機組、燃煤工業供熱蒸汽鍋爐替代產品等作為工程示范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