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綜合消息 惠州煉化二期建設現場。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2017年大亞灣區工作會議上獲悉,隨著煉化二期項目竣工投產,將推動大亞灣區經濟社會邁上一個新臺階。大亞灣區將圍繞打造經濟繁榮的活力灣區、環境優美的魅力灣區、和諧安康的幸福灣區“三個灣區”,加快建設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和產城人融合發展示范區,深入實施升級發展“1523”行動,正式開啟新跨越。
經濟態勢
再造一個石化區目標指日可待
大項目帶動大發展,去年,大亞灣區多措并舉,積極應對困難挑戰,經濟在提質增效中企穩回升。
綜合實力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8%,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石化區連續三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20強”第二;惠州煉化成為獨立法人公司;殼牌投資163億元入股惠煉二期乙烯項目,并新建SMPO/POD項目;伊科思項目填補了石化區碳五及碳九產業鏈空白。
質量效益提高。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億元,增長21%,總量、增速均居全市第一。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在2015年大幅增長61.6%的基礎上高速增長111.3%,突破百億元大關,實現126.5億元,占全市的31.4%,總額全市最高。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高于GDP增速7.2個百分點。
發展后勁增強。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總量均居全市首位,增速分別高出年初預期21.6個百分點和7個百分點。全年新簽約項目完成市下達任務的124.6%;合同利用資金同比增長45.8%,居全市第一;外資協議投資額占全市的51.5%。經濟形勢總體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經濟運行基本走出前兩年的困難調整期。
在項目建設方面,去年,該區通過“掛圖作戰”重點推進了129宗三類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243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07.7%。煉化二期1000萬噸煉油工程將在今年5月、120萬噸乙烯工程將在今年11月全面建成投產,煉油乙烯規模將躍升至全國前列,同時還將帶動總投資達360億元的23宗下游籌建、在談項目加快落地,石化區產值有望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再造一個石化區目標指日可待。
“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是大亞灣2017年工作的主基調。大亞灣將以煉化二期全面建成投產為契機,優化石化產業招商圖譜,借力專業中介機構和平臺,開展精準招商,重點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石化深加工產品、新材料和高端化工品,壯大“優等生俱樂部”。同時,繼續“掛圖作戰”推動125宗三類重點項目建設。大亞灣石化區有望沖擊全國石化園區綜合實力最強。
對標深圳
連接深圳3條大動脈年內基本成型
全面對標深圳,實現同城化發展,這是大亞灣一段時間內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課題。2015年,龍海二路全線貫通;去年推動建設的龍海一路西段有望在今年3月貫通;大亞灣區與深圳西南大道相連的龍海三路西段今年年底前也將建成,道路全長約9700米。屆時,大亞灣區與深圳無縫對接的3條城市主干道基本成型。
今年,大亞灣區還將加快實施對接深圳“東進戰略”工作方案,以同城化為指引,深入謀劃與深圳坪山在基礎設施、產業協作、資源共享、區域創新等領域的對接與合作,全面提升區域發展水平和整體競爭力。積極參與深圳東部創新產業帶、黃金海岸旅游帶和國際低碳城建設,落實全市打造百里濱海現代產業帶部署。發揮大亞灣(深圳)投資促進中心招商前沿陣地作用,積極引進深圳優質項目和先進技術,主動對接深圳產業,年內計劃引進項目10宗。
在路網建設上,積極推進與深圳16號線軌道交通、深圳外環高速、南坪快線的對接。加快推進龍山一路南段、龍盛二路西段、金輝路等道路工程,加快兩地城市干道和輔道支道的互聯互通。
創新創業
大力打造“三個高地”
去年大亞灣科創園成功創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臨深片區“1+N”創新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快推進,新引進優質新興產業項目5宗。2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名長江學者等一批科技創新型人才及其項目落戶,3名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在大亞灣創辦公司進行科研成果產業化,新培育“省特支計劃”1人,新入選“天鵝惠聚工程”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數占全市的42%。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數繼上年增長66.7%后,再增長80%。
今年,大亞灣將更加主動對接深圳“東進戰略”,更加積極落實市“海綿行動”,全面對標深圳完善“1+7+N”創新創業政策體系,加快建設臨深片區“1+N”創新產業集聚區,抓緊出臺創新產業發展規劃,加強技術公共服務、成果轉化服務、融資服務、社會化人才服務四大平臺建設,大力打造承接深圳創新輻射高地、科技成果產業化高地、創新創業生態高地“三個高地”,吸引更多國際領先技術在區內應用,推進更多高端創新成果在區內產業化,促進創新要素高端聚集、高度聚集、高速聚集。
營商環境
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發展軟實力
近年來,大亞灣發展環境持續向好,城市配套和公共服務日益完善,城市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高,國內外知名企業廣泛認可大亞灣發展理念,看好大亞灣發展前景,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高層次人才選擇大亞灣、落戶大亞灣。“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弭永利等專家落戶大亞灣時都體驗過一個工作日辦理營業執照的“大亞灣速度”。
今年,大亞灣區將突出營商環境優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發展軟實力。繼續簡政放權,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深化商事登記、行政審批、投資審批、公共資源交易等改革。完善政府監管,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落實管委會工作部門“三張清單”,加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提升服務效能,堅持問題導向,著力優化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政務環境、社會環境。
城市建設
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在經濟取得跨越式發展的同時,大亞灣區城市面貌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去年,大亞灣區實施市政基礎建設工程98項。完成北環路擴建等道路工程、內澇片區排水改造二期工程,38宗內街小巷改造提升項目全部竣工。新建第二批27個村莊公園。惠州首個萬達廣場、霞涌黃金海岸公共泳場及海濱棧道、兒童公園等項目進展順利。同時,大亞灣深入開展“兩違”整治、揚塵整治、衛生黑點整治、“清潔家園行動日”等活動,“兩違”整治考核全市第一。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今年,大亞灣區將按照加快與深圳同城化發展的目標要求,抓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工作,突出完善升級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在推進與深圳交通路網全面對接的同時,積極推動與惠陽、惠東路網互聯互通,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龍山五路、蘇東路,改造提升農村道路,使城鄉交通更加順暢。加快推進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集中力量抓好城市污水配套管網、“一村一污水處理設施”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霞涌黃金海岸公共泳場及海濱棧道項目,確保在旅游旺季到來前開放使用;完成萬達廣場建設,確保年內開業運營;完成第三批36宗內街小巷改造提升等。加快推進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建設“四類公園綠地”;建成兒童公園、第三批21個村莊公園,實現具備條件的村 “一村一公園”全覆蓋;實施村莊公園擴面行動,新建10個社區公園,年內建成5個,爭取2018年全覆蓋。
綠色發展
亮出綠色安全發展“組合拳”
去年大亞灣繼續“控減補”綜合施策,全力控源頭污染、減總量排放、補生態短板,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污染防治有效推進,實行安全、環保“一票否決”,全年否決項目10宗,否決率27.8%。大力開展水污染防治,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7.5%和10%,飲用水源達標率100%,地表水持續改善,地下水質穩定達標,近岸海域水質名列全省前茅。大力開展大氣污染防治,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4.8%和2.9%,空氣質量綜合指數3.01,同比改善1.6%,繼續位居市區五個國控監測點第一。生態建設短板加快補齊,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獲評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是廣東第三個、惠州第一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新增公園綠地面積63萬平方米。連續八年獲評全市環保責任考核優秀等次。平安大亞灣、法治大亞灣建設扎實推進。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連續三年獲評市“平安創建暨綜治工作優秀縣(區)”。
今年大亞灣將進一步突出綠色安全理念,綜合施策,精準發力,加快綠色安全大亞灣建設,建設天藍地綠水清土凈的生態強區。強化實施“控減補”綜合策略,深入開展綠色城鄉“護藍、清水、凈土、增綠、碧海、低碳”六大行動,全面完成《大亞灣區環境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深入實施《大亞灣區海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動計劃 (2017-2019)》,不斷提升環境質量。建設讓群眾省心安心放心的安全港灣。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確保不發生較大以上安全生產事故,全力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民生福祉
今年新增財力74%用于民生
民生支出占財政收入七成以上,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這是大亞灣發展與民共享的堅定承諾。該區以民生保障改善工程為抓手,持之以恒抓民生,民生支出逐年提高。據統計,2016全年民生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比重達73.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8個百分點。
其中,新增中小學學位3285個、幼兒園學位1680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大亞灣外國語學校落戶,重本和本科上線數同比分別增長81.5%和48.8%,增幅均居全市各縣區第一;“智慧醫療”“海云工程”建設初見成效;繼續實施公交票價“2+1”改革,進一步優化線路、升級站點、增密頻次、提升服務,全年受惠群眾達2300萬人次;“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促進城鄉一體發展”4大類23項工作深入開展,城鄉差距不斷縮小。
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的提升,帶來的是社會和諧安定。隨著平安大亞灣、法治大亞灣建設扎實推進,基層治理有效開展,該區連續三年獲評市 “平安創建暨綜治工作優秀縣(區)”;深入開展“5+3+2”專項治理,搭建社情民意大數據庫和社情民意綜合辦理平臺,抓早抓小化解矛盾糾紛,全區“零進京訪”、零集體到省訪,信訪考核全市第一。
今年,該區繼續落實民生財政政策,新增財力74%將用于民生,不斷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快建設惠亞醫院二期等項目,扎實推進衛生強區和健康大亞灣建設。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加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附設大亞灣外國語學校等中小學校建設步伐,不斷滿足群眾對優質學位的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現更高層次、更廣范圍的教育惠民;繼續做好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促進城鄉一體發展、就業創業等工作。
延伸閱讀
困難前所未有成績有目共睹
從2014年開始,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低,從2014年初的112美元/桶斷崖式下跌至2016年1月的26美元/桶,全球石油行業乃至石化相關行業迎來艱難時代。
行業風向標的變化和市場的急劇震蕩,讓以石化產業為基礎的大亞灣區經濟發展也步入最為艱難的時期。為應對石化產業的低迷,中海惠煉、中海開氏、中海殼牌等大項目在2014~2015年連續安排停產檢修。與此同時,為了保障企業利潤,中海惠煉還在2015年開始大幅開展原油來料加工業務。
根據跟蹤統計,近3年,產品價格回落、大項目停產檢修、海油開展來料加工對全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2014年中海惠煉、中海開氏停產檢修共減少工業總產值159億元,2015年中海殼牌停產檢修共減少工業總產值51億元,影響2014~2016年大亞灣區工業增速12、11.9和7.2個百分點,影響GDP增速10.2、9.8和5.5個百分點;2015年來料加工原油160萬噸減少工業產值64億元,影響當年工業增速5個百分點,影響GDP增速4.2個百分點,2016年來料加工原油達到258萬噸,減少工業產值83億元,影響當年工業增速7.2個百分點,影響GDP增速5.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城市配套的不夠完善,房地產市場管理的不夠規范,讓大亞灣商品房銷售乏力,入住率低位俳徊。2014年12月,該區商品房去庫存周期達26個月,庫存達444.71萬平方米。
面對這樣的艱難形勢,近3年來,大亞灣積極應對嚴峻考驗,堅定發展信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抓項目建設,抓創新活力,嚴把一級市場商住用地供應閘門,兩年多來停止了一級市場房地產用地的供給。集中力量攻堅,按照“一年打通一條主干道”的目標,拉通內外連接路,因征地拆遷等困難20多年未修通的龍海二路已全線貫通、龍海一路西段今年3月可貫通、龍海三路西段年內建成。
城市功能的完善、環境的優化,使城市不斷升值。綠色崛起和城市升值的雙贏目標正在逐步實現,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經濟發展效益持續提升,全區經濟步入更加穩健、更高效益的發展路徑,一座現代化的生態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和諧之城正初展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