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到2020年,我國將在全國范圍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在發展重點上,要堅持總量控制、適度發展糧食燃料乙醇,大力發展纖維素燃料乙醇等先進生物液體燃料。
按照總體部署,到2020年,我國車用乙醇汽油基本實現全覆蓋,市場化運行機制初步建立,先進生物液體燃料創新體系初步構建,纖維素燃料乙醇5萬噸級裝置實現示范運行,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發展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25年,力爭纖維素乙醇實現規模化生產,先進生物液體燃料技術、裝備和產業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場化運行機制。
為此,《實施方案》還部署了保障生物燃料乙醇供應、積極做好車用乙醇汽油推廣工作、加強監督管理、推動創新發展、強化保障落實等5項重點任務。《實施方案》強調,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著力處理超期超標糧食;著力提高農林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水平,大力發展纖維素燃料乙醇;著力落實東北振興戰略部署,布局建設生物燃料乙醇產業基地。
國家能源局科技司負責人指出,國家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有一個很重要的現實背景,那就是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在有力保障市場供應的同時,也帶來了政策性庫存高企等問題。參考美國等國家的成功經驗,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消費,對于調節糧食供求、有效處置超期超標等糧食具有重要意義,而當前正是推進這項工作的有利時機。
據測算,我國每年產生的超期超標等糧食數量可觀,每年可利用的秸稈和林業廢棄物超過4億噸,此外國際市場玉米和木薯年貿易量達1.7億噸,從原料上完全可以保障國內一定規模的生物燃料乙醇產業發展。從產業基礎來說,目前已有11個省份開展了乙醇汽油使用試點,占到全國汽油消費總量的1/5;以玉米、木薯等為原料的1代和1.5代生產技術工藝已經成熟穩定,以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為原料的2代先進生物燃料技術已具備產業化示范條件,行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居前。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我國生物質能起步較早,但發展緩慢。究其原因,一是政策力度不夠,二是成本居高不下,三是影響因素復雜。這次國家15部門支持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政策力度空前,有望補齊生物質能發展的短板,進一步優化我國能源結構、改善大氣質量。
中石化集團科技部原主任、教授級高工喬映賓則建議,要發揮東北三省四市與東南三省四市對口合作機制,盡快落實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經濟發達、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區推廣應用車用乙醇汽油,以此帶動全國廣大地區推廣應用。同時,要從社會輿論上加強引導,讓環境友好的燃料乙醇走進千家萬戶。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