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西方大型染料公司之間的一系列重大重組事件,改變了整個染料行業的格局,最終形成了三大巨頭德國德司達、瑞士汽巴精化及科萊恩三分天下的局面。2008年不期而至的國際金融危機,德司達公司由于資金鏈斷裂,經營陷入危機。2009年9月28日德司達突然發布新聞,稱在解決流動性壓力的嘗試失敗后,已經就該公司位于德國的主要業務向法蘭克福當地法院提交破產申請,德司達在法蘭克福、勒沃庫森、路德維希港等地的企業將進入破產保護狀態。若在當年12月1日前找不到買家,上述公司的1300名員工將被迫遣散回家。
對于這一切,中國染料行業的龍頭企業浙江龍盛都看在眼里,并對德司達破產重組的后續情況給予了持續關注。據浙江龍盛集團財務總監羅斌回憶: “2009年,德司達曾來浙江上虞談收購的問題,但當時對方報價比較高,其有形資產并不是太值錢,所以沒有談成。”
之后,龍盛在印度的合作伙伴KIRI公司聯合美國的投資者,積極參與了德司達的破產重組。但在2010年2月,在KIRI公司向德司達清算委員會提交方案最后期限的前一周,美國投資者突然改變了投資意向,導致KIRI公司的重組方案失敗。陷入極大被動的KIRI公司又找到了浙江龍盛尋求合作。基于對德司達一直以來的了解和關注,浙江龍盛意識到這對公司發展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便第一時間趕赴新加坡與KIRI公司談判。
雙方最終很快達成一致,由浙江龍盛取代KIRI公司負責對德司達的重組。最終,公司以2200萬歐元認購可轉換債券的方式,取得了對德司達的控制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浙江龍盛從獲取信息到作出決策再到完成認購,前后僅用了一周時間。
重組之后,浙江龍盛對德司達進行了大張旗鼓的整合。重組整合后的“龍盛”與“德司達”,作為兩個完全獨立的品牌來運作,既保持了德司達在品牌、技術、企業文化層面的連貫性,又在科研、采購和銷售網絡上與龍盛實現資源共享,形成優勢互補,達到各自運營效率的提升,并且還執行差異化市場策略,實現各自市場價值的最大化。
不少業內專家認為,收購德司達給浙江龍盛帶來了多項利好。除了并購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外,龍盛的技術研發也得到快速提升,利用德司達全球領先的技術和服務,帶動了龍盛項目設計、技術研發及服務領域水平的全面整合和提升。此外,龍盛借助德司達的全球網絡拓展業務,迅速完成了染料研發體系和銷售網絡的國際化布局。借助并購,龍盛公司由此躍升為全球染料行業的龍頭企業,國際化路徑日漸清晰。
羅斌說,浙江龍盛以其強大的制造與成本優勢,與德司達的技術服務、全球營銷渠道相結合,有助于龍盛打開歐美市場,開啟世界級高檔染料的大門;同時也有助于優化德司達在中國的原材料供應渠道,大幅度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從而使德司達能夠在國際市場保持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收購德司達,浙江龍盛實現了其名下超過30個生產和銷售實體、7000家客戶、全球近21%市場份額的共享,拿下了對方1800多項行業專利,同時在生態環保、專利技術、供應鏈管理、國際化運作上也再上一個新臺階,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用化學品生產和服務商,代表著全球染料制造的最高水平。而德司達也在2012年徹底擺脫破產清算的陰霾,銷售額超過國際競爭對手科萊恩和亨斯曼的紡織部門,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一,進入了穩定發展的全新階段。
他同時指出,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去海外開拓市場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而通過海外并購“走出去”,在短時間內實現資本、業務、研發、營銷體系的國際化布局,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研發體系。同時,海外實體全球化的銷售和服務網絡,給中國企業的國際市場拓展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