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12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煤炭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出主要目標是將通過兼并重組,實現煤炭企業平均規模明顯擴大,中低水平煤礦數量明顯減少,上下游產業融合度顯著提高,經濟活力得到增強,產業格局得到優化。到2020年底,爭取在全國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億噸級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發展和培育一批現代化煤炭企業集團。有分析師認為,煤炭去產能或進入新階段,2018年有望迎來煤炭行業兼并重組的高潮。
近年來,我國煤炭行業矛盾逐漸顯現,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為此,國家將化解煤炭過剩產能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內容,并且取得較好效果。與此同時,在煤炭去產能過程中,客觀上也出現許多問題,比如操之過急、缺乏全盤考慮等。鑒于此,在堅定不移去產能過程中,應處理好如下幾個關系:
第一,行政力與市場力之間的關系。
過度迷信行政力不合適,但“自由市場崇拜論”也不可取,必選將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緊密結合起來,讓“兩只手”共同發揮作用。解決煤炭產能過剩問題,應將市場手段和行政手段結合起來。要遵循市場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優勝劣汰去除落后產能。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市場監管,加大執法力度,保持高壓態勢,對違法違規行為嚴肅查處,逼迫落后產能退出。
第二,去除落后產能與釋放先進產能之間的關系。
去產能不是簡單的“減法”,其實也是“加法”,就是要堅持在去除落后產能的同時有效釋放先進產能。安全生產是紅線底線,減量置換是新增產能的基本要求,任何釋放產能的措施,都必須以安全生產和減量置換為前提,進而實現企業升級。去產能既是主動減量的過程,又是盤活存量的過程,突出調整結構,把資源儲量少、賦存條件差、安全生產無保障、扭虧無望的“僵尸煤礦”淘汰掉,把安全、高產、高效的煤礦留下來。在去產能的同時釋放先進產能,有助于保障冬季供暖、供氣和發電生產用煤需要。
第三,去產能與穩供應之間的關系。
我國煤炭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產能利用率較低,去產能任重道遠,同時,隨著能源結構的不斷優化,煤炭需求增長空間有限,煤炭產能大于需求的局面應該不會改變。煤炭去產能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長期任務,需要穩步推進,尤其是堅守確保煤炭穩定供應這一基本底線不動搖。要準確把握去產能和穩供應的關系,先要理解產能和產量之間的關系。產能是生產能力,產量是實際的生產數量。比如,近期煤炭價格的上漲是由煤炭產量和需求兩方面因素決定的,而與煤炭產能關系不大。政府為應對煤價上漲提出的穩供應并不是增加煤炭產能,而是釋放產能、適當增加煤炭產量,去產能和穩供應之間并不矛盾。此外,去產能去的是落后產能,而穩供應釋放的是符合相關標準的先進產能。為應對煤炭市場短期波動而出臺的穩供應政策,應以不影響去產能目標完成為基本原則。
第四,去產能與穩價格之間的關系。
煤炭價格的暴漲或暴跌均不利于煤炭去產能工作的整體推進,不利于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煤炭價格的過快上漲可能引發落后產能復產,而持續保持低位運行,則會影響煤炭企業的發展后勁,整個行業將不會健康平穩發展。因此,在去產能過程中,要將煤炭價格始終穩定在合理區間內,應組織開展好對煤炭中長期合同簽約履約情況的調研督導,對達不到要求的企業實施必要懲戒,督促產運需各方更大范圍、更高比例簽約履約。要積極引導煤炭及相關企業建立長期穩定、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促進煤炭價格回歸合理區間。
第五,去產能力度與工作節奏之間的關系。
應該科學把握去產能力度和工作節奏,各地要根據本地區供需實際,科學把握去產能的時序和節奏,注重與接續資源有效銜接。要重點去除“僵尸企業”,對于違法違規和環保不達標企業重點整治,尤其是去除安全保障程度低的煤礦產能。
第六,煤炭與替代能源之間的關系。
要優化電網調度,建立跨區調峰和備用資源共享機制,切實保障清潔能源優先上網,緩解“棄風棄光棄水”現象,有效減少火電出力,降低電煤消耗。要建立調峰機組激勵機制,啟動清潔能源現貨交易試點,逐步增加交易規模,完善輔助服務交易規則。同時,要推動重點用煤企業包括電廠內部挖潛,通過節能降耗進一步減少電煤需求。要處理好國產與進口之間的關系,一方面注意利用國外資源,另一方面也要保護國內煤炭產業利益,兩者之間做到有機結合,避免內外競爭無序。
第七,燃料煤炭與原料煤炭之間的關系。
煤炭不僅僅是燃料,同時也是化工原料,要高度重視煤炭的化工原料屬性和價值。煤炭作為燃料,企業賺取的是最簡單的燃料利潤,失去了精深加工、產業鏈延伸的附加值。只有在煤炭的循環、深加工、再利用上下功夫,才能獲取精深加工和高端轉化的市場價值。國家在加強去產能的同時,也可以鼓勵發展煤電聯營,推進煤電一體化、煤焦一體化、煤化一體化等融合發展,尤其在“煤制油”和“煤制氣”方面重視技術儲備和能力儲備,確保國家能源供應安全,應對未來在特殊環境下可能發生的油氣供應中斷。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