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年年鬧油荒 民營煉油廠開工率全年平均卻僅40%左右
一位不愿署名的山東地煉廠老板23日說:“‘兩桶油’不僅不愿意自己煉油,還控制上游的原油,也不讓我們煉油。”
一方面,國內成品油屢屢出現斷供,另一方面,民營煉廠卻無油可煉。是什么造成了國內成品油的這種怪現狀?
業內呼吁盡快放開民營煉廠原油進口
如今,中石油、中石化每年統一配給地方煉廠的原油僅179萬噸,與1.3億噸的煉能相比幾可忽略不計。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認為,國家應大力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一方面,鼓勵他們在境外開采原油,另一方面,適當放開對民營企業進口原油流向的限制,允許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地方煉油企業使用非國營原油貿易進口配額。
根據卓創資訊的數據,截至11月18日,國內只有52%的民營加油站及85%的兩大石油公司旗下加油站可以保證正常銷售。
事實上,從2005年至今,國內已經出現4次大范圍的油荒。每次油荒前后,占全國總加工能力20%的民營煉油廠卻開工率嚴重不足,全年平均只有40%左右。
2011年柴油荒爆發后,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在金麒麟論壇上曾表示,民營煉油企業虧損,只好停產,現在由中石化等國有企業來補。此外中石化方面也表示,目前煉廠的煉油負荷已經達到了100%甚至101%,正在全力增產。畫外之音就是,民營煉廠的逐利行為導致了國內油荒。
民營煉廠抱怨“無米下鍋”
對于這種說辭,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執行會長齊放曾這樣反擊稱,“山東地煉雖有5000萬噸產能,但兩大石油公司每年只配給179萬噸原油,地煉因無油源明顯開工不足。”
據了解,全國石油煉化企業中,約有20%屬于民營煉油廠,在民營煉廠中,又有60%是在山東。
基地在山東淄博的中宇資訊的煉化行業分析師王良告訴本報記者,民營煉廠開工不足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原油,“整個山東,全部開工的話,每年能夠加工8000萬噸的原油,可現在民營煉廠每年只能獲得不到2000萬噸的原油配給,導致山東煉廠整體開工率不足40%。”
據了解,民營煉廠的原油油源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兩桶油”配給,二是代加工,三是回收油田里的散油,“代加工基本上就賺個手續費;散油的數量就更少了;而作為主要渠道的原油配給,要看‘兩桶油’的臉色,說斷就斷。”
棄原油轉煉燃料油
迫不得已,民營煉廠只能轉而采購燃料油進行煉制。燃料油基本上是成品油的半成品。與原油實行配給不同,燃料油可由民營煉廠從國外直接進口,然后在國內“二次加工”成成品油。
加工燃料油的成本,要比直接加工原油的成本每噸高出1000元以上。
22日,進口燃料油市場上,直餾高硫180CST估價已高達6300~6400元/噸,俄羅斯M100估價達6470~6570元/噸。
數據顯示,在燃料油價格為6300元~6500元/噸區間時,地煉就會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以加工俄羅斯M100為例,目前焦化利潤約為156元/噸,但綜合加工利潤則已虧損近80元/噸。
選擇不定期停產以減少虧損額
從國內采購原油買不到,去國外采購燃料油又無利可圖,民營煉廠只能不定期停產:國際燃料油價格高于臨界點時,就停產整修;價格跌下來后,再開工生產。
民營煉廠目前依靠加工成本高出1000多元的燃料油,都還能基本達到盈虧平衡點,但“兩桶油”利用加工成本低1000多元的原油,卻一直出現巨額虧損。2008年3月,中石化還據此獲得123億元財政補貼。
“我們只要有原油可煉,就一定會盈利,”山東東營一家煉油廠負責人說,“中石油、中石化煉原油都能煉到巨虧,其中緣由我也不大明白。”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