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2007年中國石油貿易論壇上獲悉,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煉油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3.5億噸。2006年,我國實際加工原油3.0651億噸,四大類成品油(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產量達1.8777億噸。
我國煉油工業發展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63年第一次進口煤油,到1963年油品基本自給,實現這個跨越整整用了100年;第二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我國煉油行業在產能規模和技術上都實現了巨大飛躍,進入世界煉油大國行列;第三階段,即從本世紀初開始到2020年左右,實現從煉油大國到煉油強國的跨越。
專家指出,我國成為煉油大國的背后,是“一高一低”(能耗偏高、輕油收率偏低)的狀況未得到根本改善,裝置能力和加工規模仍然偏小,產品結構不夠合理。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依靠科技升級加快產業升級,堅定地走集約化和清潔化生產之路,發揮規模優勢和煉化一體優勢。
要實現由煉油大國到煉油強國的跨越,還須跨越許多障礙。其中,煉油布局不均、規模偏小、能耗偏高等狀況較突出,同時又以分布不均最為突出。國內原油加工裝置主要集中于華東、東北地區,其次為西北、中南和華北地區。西南地區原油資源匱乏,煉油裝置較少,是目前國內唯一沒有大型煉油裝置的地區。與之相對應的是,國內成品油消費與生產供應不平衡,消費主要集中于華東、華中和華南地區,其次為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近年來,國內成品油的大體流向為“北油南下”、“西油東調”。西南地區主要由西北和廣東供應。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將在惠州、青島、欽州等地陸續建設多個千萬噸級大型煉化項目,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沿海和西南地區。大連、蘭州、獨山子等傳統煉油基地也將進行擴能改造。到“十一五”末,基本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規模較大、結構科學、技術先進的大型煉油基地。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