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次施工前張自亮都要做好思想動員工作。 |
成績和榮譽只能說明過去,“一切為了油和氣”是我永遠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在“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偉大事業中,我會用全身心的精力,畢生實踐入黨時的莊嚴宣誓,時時處處為黨旗添彩,為黨徽爭光,接受黨組織的考驗。
同事評價
發現我操作中有違章行為,批評最嚴厲的是他;當我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第一個走近我噓寒問暖的還是他。這就是我們的好書記張自亮。
(靖邊項目部60128隊劉小偉)
每當任務艱巨的時候,我們總能在施工現場看到張書記。無論安全質量上的一句叮嚀,還是對我們生活上的一句問候,他都能讓我們牢記心間,暖上心頭。
(靖邊項目部60136隊張玉勇)
我來項目部時間不長,想要了解項目部某些情況,張書記就像“活字典”一樣給我娓娓道來。能和這樣硬棒的書記搭班子干工作,我很輕松也很榮幸。
(靖邊項目部經理孫建偉)
論地質技術,是名副其實專家;談測井話題,講得頭頭是道;干黨群工作,又是行家里手……這就是張自亮,中國石油測井有限公司長慶事業部靖邊項目部黨總支書記兼副經理。
在張自亮的檔案里,第一學歷是“中技”二字,另外還有石油地質和統計與會計核算兩個大專文憑。這是張自亮在江漢石油學院進修和參加自學考試拿到的。雖然文化程度一般,但他無論在鉆井地質技術崗位上的巖性描述和卡層取芯,在測井資料解釋中處理“疑難雜癥”問題,還是到后來擔任基層黨總支書記,樣樣都是強項,崗崗都能露一手。
人們說,張自亮是個“全才”。張自亮說:“黨要我干啥,我就要干好啥!”
建好隊伍
關鍵是把“人”字做大
“人是一切工作的基礎,人的工作做不好,人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活力激發不出來,一切工作都是白搭。”張自亮說,“萬事成敗都在人。”
在張自亮的辦公室里,辦公桌上擺著《求是》、《黨支部書記必讀》和《如何當好基層黨支部書記》等書和雜志。張自亮說:“要想當好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必須過好學習這一關。”
書本上學,去別的單位學,跟著老同志學……靠執著虛心的求學精神,2004年張自亮擔任靖邊項目部黨支部(現為靖邊項目部黨總支)書記不久,很快進入新角色。
“建隊伍必須從抓黨員入手,抓黨員必須從建隊伍出發。”張自亮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張自亮把項目部68名黨員劃分成8個黨小組和27個責任區,從學習、作風、業績、安全和質量五個方面進一步細化黨員責任崗考核標準,增強每名黨員的責任意識。在以后的5年多時間,項目部涌現出49個黨員模范崗和22個優秀黨員責任區。
對張自亮來說,要求黨員做到的,自己帶頭先做到。2009年10月,氣探項目組的1口重點探井,因為井身質量問題,導致捅井3次儀器依然無法下到井底。
張自亮得知情況后,二話沒說,驅車直達井場,與甲方和鉆井隊共同分析原因,商討對策。后經調整泥漿性能,優化測井方案,最終在甲方規定時間內取得合格測井資料。
整個過程20多個小時,張自亮沒合一眼,中間只吃了兩個冷饅頭,喝了一瓶礦泉水。甲方項目長看到張自亮通紅的眼睛,感動地說:“像您這樣的書記還真少見!”
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張自亮讓5名黨總支成員分別把24個作業隊定為聯系承包點,同時建立黨員聯系崗105個,實現“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的雙向互動。承包57101隊的張自亮,堅持不定期跟班作業和參加班會,與大家一起研究作業隊建設標準和提升措施。在殼牌長北項目1口水平井聲電成像測井作業中,他帶著大家不但實現作業一次成功,而且在工藝技術創新方面創造了兩項國內第一。
黨員帶了頭,群眾有勁頭。項目部在人員未增和工作量逐年增加的情況下,不但刷新自主創新技術最多和新技術試驗成功率最高等多項指標,而且創下年產值3億元的紀錄,進而成為中國石油基層測井項目部中的“大哥大”。
保障生產
關鍵是把“能”字做強
張自亮深知,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任務就是保障生產。生產不能發展,黨群工作搞得再好也是一句空話。
靖邊項目部承擔長慶油田靖邊、榆林和蘇里格等多個油氣田的測井任務,作業隊伍多,施工戰線長,工作區域分散。張自亮要求每位班子成員不但要精主管業務,會分管業務,而且要熟悉生產、安全和質量管理。張自亮說,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任何時候一切工作“有備無患”。
20世紀80年代初期,張自亮剛剛從事鉆井地質錄井工作,他就一頭扎進巖層和巖屑的海洋,每錄一個層位就牢牢記住一個層位的巖層特征,干一口井就牢牢記住一口井的剖面,走一個區塊就要對一個區塊的油藏進行系統對比分析。在鉆井隊技術員崗位上,張自亮所錄取的油井地質資料剖面符合率高達95%以上。
1995年,張自亮在原長慶測井工程處安塞前指擔任測繪解釋主任時,剛來安塞油田坪橋打井的一支外部鉆井隊還沒有打到設計層位就誤判完鉆,通知測井。當測井隊測完井,奔波近兩個小時把測井圖紙拿到前指時,張自亮判定井深并沒有達到設計層位。當時,這個鉆井隊已經將40多根油層套管下到井里。
“必須起套管繼續打井,有啥責任我全部承擔。”在鉆井隊將信將疑拿不定主意時,張自亮堅定地說。結果,又打了80多米,真正設計的油層才露出“面目”。這一年,張自亮在安塞油田找回漏層的油井8口。
由此,人們對張自亮刮目相看。
張自亮靠豐富經驗判斷油氣層的準確程度就像是長了“透視眼”。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油氣并舉”戰略的實施,長慶油田把天然氣勘探納入重要議事日程。1989年,長慶油田在鄂爾多斯外圍盆地部署了區域探井——巴參二井。在前期沒有任何資料對比的情況下,張自亮堅信:我雖然對全井的地質情況未知,但只要鉆頭鉆到哪個油層,絕對能把哪個層位是啥東西判斷得差不多。他連續半年盯在現場,不但在2000多米深的侏羅系發現700多米厚的生油巖,而且發現多處油氣顯示。
馬嶺油田的哪個層位油層發育好,安塞油田的哪個層位砂層厚,靖邊氣田的哪個層位滲透率相對好……講起鄂爾多斯盆地的油氣分布情況,張自亮的腦海里好像裝了無數張不同區域的地質剖面圖一樣,如數家珍。
8月3日,正在蘇里格地區1口探井測井工地慰問的張自亮發現一段曲線有異常,具體表現在自然伽馬值太高,與這個地區規律有很大差別。他立即要求檢查儀器是不是有問題。結果儀器正常。對這種情況放心不下的張自亮,又對錄井巖屑進行復查,經核實是巖性發生了變化。
張自亮就是這樣,無論在哪里,無論什么崗位,都能干一行、學一行、精一行、強一行,做的事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閃閃發光。
拴心留人
關鍵是把“愛”字做深
“你對人付出多少愛,別人才能給你回報多少愛。”張自亮常說,“在艱苦的一線作業環境中,如果我們不設身處地為員工實實在在辦事情,沒有讓員工在這里感到家庭般的溫暖,員工就很難靜下心來為企業做事情。”
民以食為天。張自亮把提高飯菜質量作為關心員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定期組織召開伙委會會議和征求員工意見的同時,他還要求按照時令特點,適時進行膳食搭配,不斷更新花樣和品種,讓員工無論啥時候都吃得滿意和吃得放心。
肚子安穩了,身子還得有個安樂窩。在項目部公寓里,張自亮幾乎隔上幾天就要走進員工宿舍,看看被褥是不是干凈、衛生是不是整潔,聽取員工對公寓服務的意見。
有一次,新春過后生產剛啟動,張自亮發現部分員工宿舍打掃得不干凈,立即召集后勤服務人員召開現場會,像在井上抓生產一樣找問題,抓整改,談搞好后勤服務的重要性。針對個別服務人員業務不熟練和經驗欠缺的實際,他親自一個房子一個房子打掃衛生,幫助服務人員拖地板、疊被子,每個樓層做出兩個樣板宿舍,讓服務人員學習。
有人開玩笑地說:“張書記抓得太具體了,這些小事情能過就過吧,何必這么認真。”張自亮卻說:“與員工密切相關的事情我們都認為不重要,做不好,那我們還能干出啥大事情?”
2010年分配來的1名大學畢業生感慨地說:“來之前好多同學說這里條件艱苦,勸我不要來。來了以后我才知道,這里住的是‘星級’賓館,吃的甚至比自己家里都豐盛。”
由于工作環境特殊,員工看病、照顧老人孩子及年輕人找對象難等一直是不可回避的問題。耐心細致地做好這些工作,也是拴心留人的關鍵。2010年11月,項目部一名50多歲的員工突發心肌梗死,身邊無親人。張自亮組織員工及時把他送往靖邊縣醫院,聯系大夫搶救。待病情穩定后,他又安排一名副經理陪護送到西安。最終,這名員工成功實施心臟搭橋手術。
有位年輕人因為離婚情緒低落,喜歡上了喝酒和打網絡游戲。張自亮知道后,多次找他談心,四處張羅著給他介紹對象,解決房子問題。小伙子結婚后,張自亮又給他妻子聯系了一份臨時工作。備受感動的小伙子像變了個人似的,工作往前趕,啥都不落后。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小伙子正在井場施工,專門打電話委托妻子捐了500元。
2006年9月,一名員工準備在項目部舉行婚禮。因為父母對其婚姻不太滿意,這名員工的情緒相當低落。張自亮知道后,立即找到這名員工的父母,耐心細致地做工作,其父母最后雖然同意這門婚事,但還是不管婚禮。
“項目部就是你的家,我給你辦!”就在小伙子萬般無奈時,張自亮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忙碌整整幾天,專門在公寓騰出一個大套間,親自謀劃方案,并安排項目部車輛協助辦好婚禮。送親的車隊駛進項目部院子后,新娘的爺爺第一個走下車,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書記是哪位?我要好好感謝他。”
吳寒工作認真,組織能力強;平朋勃好鉆研,求上進;何宇悟性好,反應快……談起項目部人員的個性特點,張自亮了然于胸。
張自亮說:“作為一名基層干部,不善于發現人才和培養愛惜人才,就不合格。”2004年以來,張自亮和他的一班人堅持“發現苗子就培養,有了能力就搭臺”的原則。項目部有2人先后走上副處級崗位,5人擔任上級部門的科長,11人分別擔任其他項目部的正職和副職。同時,在項目部內部,30多名操作工先后走上操作工程師崗位,20多名技術骨干當上作業隊長。靖邊項目部被人稱為長慶測井的“黃埔軍校”。
張自亮對同志關愛無比,對待自己和家人卻像另一個人。工作31年,他在一線待了29年。由于工作繁忙,老人住在蘭州老家,他顧不上孝敬;子女考試升學,他顧不上過問;妻子住院動手術,他顧不上照顧,只打了一個電話;他身患膽結石,發病時疼痛難忍,也顧不上去醫院檢查一下。
這就是張自亮,全國石油系統唯一“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的亮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