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本周四(11月27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召開會議并決定不減產,導致已經一跌再跌的國際油價再度暴跌。但財政部昨日(11月30日)發布通知,提高成品油消費稅。因與國際油價變動幅度相當,市場預計的“九連跌”擱淺。這是2009年以來,我國首次對成品油消費稅進行調整。
因消費稅提高,所以油價暫不調整,這樣的結果出現在“八連跌”之后,可以說對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所以在時機選擇方面,這時候提高成品油消費稅還是比較合理的。
汽車燃油排放尾氣,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在霧霾天氣加劇的情況下增加汽油價格當中的稅費,把收上來的錢用于環保,這樣的道理誰都明白。如果說每個司機都可以選擇:你是愿意多花一點油錢,換來實實在在的藍天?還是愿意少交一點錢,卻陷入下樓找不到自家車的霧霾?那么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前者。
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對良好生活環境的期盼已經成為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畢竟,長期生活在污濁的空氣里會傷害我們以及家人的健康,甚至威脅我們的生命。與其將來忍受病痛的折磨,花更多的錢在醫藥費上,倒不如現在多拿點錢出來治理環境。
所以我們期待的,是成品油消費稅以及未來本市可能要收取的擁堵費或者排污費,能夠和霧霾降低的百分點直接“掛鉤”。當然,這邊多花了錢那邊天馬上藍起來的效果 并不現實,但是這些費用具體用在了哪些方面?可以降低百分之多少的污染物排放?綜合起來多長時間以后可以讓公眾感受到效果?這些數據還是可以細化并且公布出來的。
隨著汽車尾氣排放成為治理霧霾的關注點之一,低于國際標準的中國汽柴油標準,也一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去年(2013年),中石化還曾經坦承對霧霾天氣有一定責任,并且說國標制約油品升級。那么提高成品油消費稅之后,多收上來的稅費是不是可以用來提升油品質量?
經驗早已證明,單純通過提價來“引導消費”,讓公眾少開車、少燃油是不太現實的,對綠色出行方式的引導也和公共交通系統方便性、舒適度的提升,和整個城市的道路模式、整體規劃息息相關。但是,提升消費稅用于油品質量的升級,卻是簡單可行的。如果消費稅每增加一點,我們燒的油就更干凈一點,那么就可以說成品油消費稅的提升實現了“雙贏”。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