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各地相繼掀起一股興辦工業園區熱,國內外化工企業紛紛入園,投資興業,挖金掘銀。然而,就在化工園區大建特建的同時,一些化工園區以及園區內的企業減排狀況卻令人擔憂。
先說園區面上的。有媒體報道,在安徽省環保局去年組織的一次環保專項檢查中,發現各地化工等工業園區環境違法現象嚴重。全省98個工業園中,開展了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園區只有60%,個別工業園區環評和“三同時”執行率幾乎為零。為此,4家企業受到處理,10家企業省級掛牌督辦。
再說企業點上的。某地化工園區目前擁有的多家入園化工企業,有半數企業依托園區一家化企,共用一個排污口,美其名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事實上,多家企業所依托的這家化企,其本身的排污負荷早就在高位。依托外體排污是紙上談兵,這些企業無非是為自己找個托辭,真正過得了環保關的屈指可數。
還說與外企有關的。近兩年來,跨國公司在華的污染事件接二連三,其中就有涉及化工行業的,一些中國公眾所熟知的企業也榜上有名。而這些引發污染事件的企業,有些正是化工園區中的大戶。
一些化工園區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令人堪憂的不減排情形,根子在于有關部門、管理者、決策者的政績觀還沒有轉變到科學發展觀上來,說一套,做一套,仍在盲目追求GDP增長,仍在傾情于做表面文章。結果要么是降低園區的環境保護標準,讓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進入園區;要么是置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于不顧,把“先上車后買票”當作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對一些企業“上了車也不買票”的行為視而不見,不論魏晉一律歡迎。地方政府設立的環保機構往往就成了門面和擺設,整治違法排污企業的“系列舉措”也就在應付檢查和應對媒體后成為空談。
不能把化工園區的經念歪了,不能讓化工園區成為藏污納垢、制造污染的企業扎堆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