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化工產業逐步向有形交易市場和專業化園區的方向發展。不論是政府主管部門還是經濟界、產業界學者,均對兩種新生事物贊譽有加。
應當說,按照當時社會對化工市場和化工園區發展模式的認識,兩者都應當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因此,1994年前后,北京、廣州、上海、武漢等化工產業較為集中的城市,紛紛征地建設規模不一的化工市場,以期通過這種有形的交易手段,在企業、商戶和消費者之間搭建一個貿易平臺,促進化工產品的流通。之后的幾年內,成都、沈陽、西安等城市也相繼建設了一批化工市場。這一時期內,浙江余姚的塑料市場、河北正定的油漆市場等專業特點明顯的交易市場也建成營業。2000年前后,全國化工市場建設達到高峰,夠一定規模的化工市場有四五十家,規模較小的有數百家。然而,時至今日,全國的化工市場沒有一家叫得響。許多大中型化工市場早已關門歇業。而在這一時期建立的化工園區,卻發展得有模有樣,上海、張家港等化工園區已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
同樣是曾經被業界看好的新生事物,同樣都是在90年代初期登臺展藝,為何出現了如此不同的結果?河北省發改委高新產業處的一位人士對記者說:市場和園區都是產經領域發展的新生事物,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兩個重要的產業話題。前者沒有解決好而日子漸不好過,后者順應了需求而快速發展。
所謂兩個重要的產業話題,一是指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不能忽視產業鏈的作用。化工市場的產業鏈主要由生產、銷售、消費者等環節構成。而事實上,這條產業鏈基本上沒有很好地銜接過。據了解,出于安全的考慮,各地的化工市場一般都被遷出市區,遠離了個體消費者。既然叫市場,就必須能夠保證方便群眾購買,起碼得值得去一趟才是。目前的情況是,單個消費者購買少量化工產品時往往不愿跑到郊區的化工市場,那些大宗采購者也都不大愿意光顧這類散貨市場。目前只有上海東方和成都牛市口等少數化工市場因地位較優經營尚可,其他地區的化工市場多是冷冷清清,攤主們則是慘淡經營。特別是電子商務問市后,網上交易完全可以做生意,為何非要跑市場不可?這就是典型的產業鏈脫節。
二是指產業發展必須有化工物流與之配套,而化工市場普遍缺少這一配套力量。隨著化工物流的發展,生產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掛一個電話,廠家或其設在市區內的銷售網點就能送貨上門。而化工市場雖號稱“市場”,卻沒有這個功能。這樣,更沒人愿意往化工市場跑。目前,一些化工市場已開始重視物流的作用,而且開始打造產、銷、消一體的產業鏈。上海市政府于去年6月建立了小型化學品物流車隊,專門解決市民購買液體化學品后不便攜帶的問題。這對上海東方化工市場配套物流而言應當是一個好消息。
反觀各地的化工園區基本上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因而得到快速發展。以國內最大的園區上海化工區為例,從原料供應到生產環節,均經過了國家級石油和化工規劃部門的規劃,園區內基本上形成了上下游和產業鏈的關系,從產品到用戶手中,不論是走陸路還是走水路,都有專業化的化工物流公司提供服務。一句話,正因為上海化工區的數十家企業循著石油化工產業鏈的模式發展,又配套了國內一流的物流力量,才有今天的發展。國內其他的化工園區也都在產業鏈和物流上做足文章,因此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