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城市(區域)綠色化工特別行動”大型采訪活動――沿江行的第一站,6月14日,記者來到重慶(長壽)化工園區,采訪得知,該園區與國內的大多數園區有一個明顯的不同:除新入園的企業外,園區內本身還包含了一些原來就在該地區內生產的企業。另外,在規劃的31.3平方千米的園區范圍內,沒有一堵圍墻,由于是丘陵地貌,地勢有高有低。僅這兩個因素就給園區建設統一的污水處理廠及固體化學品廢棄物處理廠增加了極大的難度。然而,當記者對園區進行了近一天的采訪后發現,最令園區自豪和榮耀的就是這“兩廠”的建設。
重慶(長壽)化工園區在成功申報成為重慶市循環經濟示范區的基礎上,已將創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工業園列為園區“十一五”規劃目標。在“一次科學規劃,分步適時實施”的指導思想下,園區管委會提出了“圍繞一個目標,實現兩個轉變,通過三個核心體系建設,實現四個方面提升”的口號。
一個目標。即在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極大地降低資源消耗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將園區建設成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工業園的中心目標。
兩個轉變。一是將以往單個項目獨立發展模式轉變為項目之間相互關聯的產業鏈發展模式;二是將以往傳統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經濟增長模式。
三個核心體系建設。一是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構架,重點發展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氯堿化工和新材料產業及其深加工產品;二是構建基礎設施及公用工程的應用體系;三是構建發展循環經濟的保障體系,著力加強組織機構、制度建設,加大科技投入,以科學技術作為園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撐和推動力。
四個提升。一是提升化工園區的經濟競爭力,通過發展模式的轉變,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實現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二是提升園區的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能力,引導企業開展副產物、廢棄物、廢水等物質的合理回收與利用,減少“三廢”排放;三是提升科技發展能力,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優勢產業的共性技術開發體系和技術服務體系;四是提升園區行政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
重慶(長壽)化工園區在環境保護方面始終狠抓3個環節。首先就是起點高。在園區產業規劃和項目布局上,他們將園區劃分為天然氣化工片區、石油化工片區、精細化工片區和乙烯加工片區4個區,重點發展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氯堿化工、精細化工和新材料產業及其深加工產品,形成了完整的“上、中、下游”產品鏈發展模式,將產品關聯、原料互供的企業和項目布局在同一區域,形成區內企業間原材料互供、副產品資源共享的原料產品內循環共生關系,完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
其次是在項目引進上嚴格把關。園區制定了“入園企業準入許可標準”,對不符合園區規劃發展的項目,如冶金、造紙等生產企業絕不允許入園;對能耗、水耗、“三廢”排放達不到指標的企業絕不允許入園。
第三是在采取項目集成、資源集約的基礎上,將工作重點放在污染物集中治理的建設和管理上來。將于今年建成投運的工業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為8萬噸/日(一期為4萬噸/日),建成后園區將實行兩級污水處理制度:首先企業對本廠的污水進行預處理,確保企業污水排放特征污染因子達一級、常規污染因子達三級排放標準后,再進入公共污水管網,匯集到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達一級排放標準后統一排放。
該污水處理廠一期建設投資約為2億元,除污水處理廠本身的建設資金外,還有相當部分資金用在污水管網的建設上。由于重慶(長壽)化工園區面積達30多平方千米,一些原有的企業之間距離較遠,加上園區屬地勢高低不平的丘陵地帶,所以污水管網的建設難度和費用都非常高。為此,園區將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交給了國內最有實力的中國中環水務投資集團與法國蘇伊士水務投資集團聯合建設。
在固體化學品廢棄物的統一處理方面,園區也高度重視。由重慶創綠環保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焚燒處理裝置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預計今年10月左右投產,處理能力為50噸/日。與此同時,一座日處理能力達70噸的固體垃圾填埋場也在抓緊建設中。屆時,園區內所有的固體化學品廢棄物將在焚燒裝置中進行統一處理,焚燒后再進行統一填埋。
截至目前,重慶(長壽)化工園區已引進企業36家,招商引資突破300億元,累計完成公用工程、基礎設施及企業建設投資近35億元,完成約16千米的公路主干道及企業間的道路建設,首期約6平方千米的公用工程及基礎設施平臺搭建已基本完成,不到3年時間,園區建設已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