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上周,由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主辦的天然氣原料合成氨、甲醇生產技術經驗交流會在成都召開。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在會上指出,當前天然氣合成氨、甲醇行業發展面臨天然氣供應不足、節能降碳技術開發滯后、原料價格波動大、產品結構單一、單位產品能源消耗相對偏高等突出問題,亟待突破瓶頸,實現低碳高質量發展。
顧宗勤分析說,當前能源供應緊張和價格波動尤為突出。從國際方面看,入冬以來,全球天然氣價格創下歷史新高。其中,歐洲天然氣價格飆漲4倍~10倍,助推電價攀升至近十幾年最高水平,超過每兆瓦時100歐元。國內情況也是如此,去年四季度以來,部分氮肥、甲醇企業深切感受到天然氣、煤炭、電價上漲的壓力。顧宗勤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應做好保供穩價工作。據他介紹,目前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合成氨產能占合成氨總產能的20%左右,國家要求化肥企業“保供穩價”,氣頭企業也必須積極響應號召。企業要合理安排開停車時間,在天然氣充足供應的時候,要盡可能提高產能利用率、多產化肥;在冬季天然氣供應緊張時期安排檢修。企業還要加強價格自律,自覺接受監督,帶頭穩定氮肥出廠價格,保障農民利益。
綠色發展是氣頭氮肥和甲醇行業迫切關注的問題。顧宗勤指出,現階段國內合成氨、甲醇單位產品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國際能源署發布的《氨技術路線》報告顯示,天然氣合成氨的最佳可用技術(BAT)能源績效水平為28吉焦/噸,每噸氨產生約1.8噸二氧化碳。國外已投產項目最低可達27吉焦/噸,而國內最低消耗接近30吉焦/噸,在能耗方面仍有進一步提升的潛力。目前,中海化學、云天化、重慶建峰等單位正在進行節能降碳改造,以穩步提升綠色發展水平。
持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也是氣頭氮肥和甲醇行業發展的重點。顧宗勤強調,目前不少企業都存在安全、環保、節能、降碳及管理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有效的辦法是創新。企業要注重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并學習外部的經驗和成功做法,將創新成果融入企業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
顧宗勤還提議積極做好行業標準工作。他表示,近期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相繼發布了《高耗能行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2021年版)》《“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等文件,對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要積極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團體標準。由中海化學牽頭制定的《天然氣、焦爐氣制合成氨、尿素行業清潔生產水平分級標準(大氣污染物)》將征求意見,這是氮肥協會所有立項計劃中的第一個氣頭氮肥生產標準。為使標準更具廣泛性,希望更多的氣頭企業積極參與制定,反饋意見建議。此外,企業也要積極對標行業先進,在節能降耗、綠色低碳、產品多元、安全環保、經營管理等多個方面尋找差距,總結經驗,提升競爭力和管理水平。(中國化工報 姜小毛)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