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東北地區氣溫普遍降至零下10攝氏度,全面封凍的遼河油田百里油區進入了勘探“黃金季”,鉆機轟鳴聲振奮了在冰天雪地里戰斗的石油人。與往年不同,遼河油田今冬勘探工作提出要用“放大鏡”和“顯微鏡”尋找效益儲量,重點加大市場價格高的稀油、高凝油儲量勘探力度。
不僅是遼河油田,面對油價持續低迷和資源品質不斷下降,各大油氣田紛紛轉變觀念,從規模儲量轉向規模效益儲量,產量高、品質好、埋藏淺成為評價勘探效益的關鍵。
“量”與“質”孰輕孰重?
2016年,油氣勘探開發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從外部環境看,國內外經濟下行趨勢仍在持續,供需關系發生變化,低油價已成新常態,安全環保要求日益嚴格等;從自身發展看,資源品質劣質化愈發嚴重,有效動用難度加大,成本也越來越高……在此情況下,效益勘探重要性日益凸顯,成為中國石油國內油氣勘探開發業務直面挑戰、主動作為、提質升級的基石。
“以前為滿足油田穩產上產需要,油氣勘探更注重規模,低油價讓我們厘清了效益認識。”一位有著30多年工齡的地質工作者說。
近日,西部某油田某區塊布局了一口勘探井,所有參與人員都焦急等待公布數據。“新井試油日產量10噸,但滲透率太低,可能不具有商業價值。”雖然找到了油,但勘探人員心情并不太好,因為他們沒有找到效益最好的“甜點區”。
“大部分油田儲量是地質儲量,以現在油價水平不僅沒有效益反而會越干越虧。”吉林油田勘探部副經理趙占銀說,“效益勘探就是讓我們用有限的資金投入,優先找產量高、有規模、可動用、可升級的儲量。”
長期以來,遼河油田以稠油開發為主。面對低油價帶來的市場壓力,遼河油田提高對“質”的要求,實施“效益勘探為中心”的找油策略,提出“突出稀油和高凝油、突出中淺層、突出新層系和新領域”的工作思路。2016年,遼河油田新增三級儲量區塊以中淺層稀油、高凝油油藏為主,可升級、可動用性強,有3個區塊將在2017年投入開發。
“質”的重要程度不斷提升,但仍然需要有足夠的“量”做保障。“當前,我們首要解決吃飽肚子的問題,沒有足夠的儲量規模,特別是經濟可采儲量,油田上產穩產持續發展基礎不牢。”大港油田總經理趙賢正說。
特別是在天然氣勘探上,規模增儲成為西南油氣田、塔里木油田等企業效益勘探的核心。青海油田緊緊釘住柴達木盆地阿爾金山前牛中、東坪天然氣勘探的廣闊前景,牛10井在侏羅系上部喜獲高產天然氣,勘探取得新進展。塔里木油田在庫車、塔北和塔中“三個陣地”多點開花,克深北部預探取得重大發現,塔中潛山天然氣勘探獲得重大突破。
低效無效儲量能否變成有效高效儲量?
當前油價水平下,不具有開采價值的儲量,是否就是沒有價值的“雞肋”?現有技術無法動用的儲量,是否就是撬不動的“鐵板”?
答案是否定的,最有力的佐證就是長慶油田。
長慶油田開發的是世界上罕見的“三低”(低滲、低壓、低豐度)油氣田,儲層堅硬致密,俗稱“磨刀石”。曾被國際知名咨詢機構判為“邊際油田”,意味著沒有商業開發價值。
面對“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困境,長慶不斷挑戰極限,自主創新一系列特低滲致密油氣成藏理論和勘探開發主體技術,成功解放了以前國內難以發現和無法動用的非常規低品位油氣資源。在國際油價持續低迷、油氣生產普遍虧損的情況下,長慶油田能連續4年穩產5000萬噸,科技力量功不可沒。
隨著國內油氣資源稟賦持續變差,勘探開發難度不斷加大,技術不僅是解決眼前生產實際問題的抓手,更是油田實現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資源有限,創新無限。越是在困難時期,越需要依靠科技力量突破發展困境。“當前,中國石油油氣勘探領域呈現新常態——油價持續低迷、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大油氣田發現難度加大。創新是破解新常態束縛的唯一選擇。”青海油田副總經理張道偉表示。
2016年,一批新技術應用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為勘探工作提質增效提供了重要保障。各油田積極探索鉆井提速提質、降本措施,庫車、川西等地區鉆井提速成果顯著。青海油田采用“兩寬一高”、低頻震源等采集技術,三維資料品質大幅提高。華北油田采用遠探測聲波與常規測井成果綜合評價潛山裂縫儲層,優選出裂縫發育厚度大、空間延伸距離遠的兩個井段作為試油井段,有效提升探井綜合成功率。新疆油田針對瑪湖地區地層壓力系統復雜、礫巖層鉆井速度慢等特點,開展一體化提速攻關,形成礫巖優快鉆井配套技術,多口井獲高產工業油流。
任何事物都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油氣儲量亦是如此。新的地質理論和知識不斷涌現,新的地質資料不斷增加,新的工程技術在不斷發展,對地下情況的認識程度在逐漸提高,各方面解決地質問題的能力在不斷增強。因此,如何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重新認識自我、重新認識地下、重新認識工程技術的潛力,將是勘探工作能否取得新突破的關鍵。
成本與效益如何平衡?
成本與效益,如同天平兩端的砝碼,此升彼降。低油價打破了成本與效益之間的平衡,迫使企業不得不通過各種措施降低成本支出,防止效益持續下滑。
對抗資源劣質化下的高成本低產量,贏得效益就像從低產井里撈油一樣困難。盡管各有各的難,但各油田都在效益產量的指揮棒下,根據自己的企業實際、資源特點、生產現狀等,想方設法降本增效。
長慶油田通過優化井身結構和完井方案等措施,節約套管4萬米,減少無效進尺3萬米。冀東油田全面推行鉆井總承包,提高鉆井效率,優化井身結構,減少套管用量,縮減成本費用。遼河油田充分挖掘地震老資料,強化老井復查,大大降低了資源發現成本。西南油氣田在方案設計中始終貫穿地面與地下、技術與經濟、地質與工程、質量與安全環保、風險與成本相結合理念,預計今年探井綜合成本較去年下降9.7%。大慶油田通過統一地震技術方案,減少重復區施工,綜合節約成本超過5000萬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資源劣質化背景下,2016年探井成功率53%,保持較高水平,油氣發現成本好于預期目標。
成績令人振奮,但油氣勘探開發有其特殊性,能簡單地套在產量、成本和效益的經濟公式里嗎?是否要為了保證探井成功率,放棄高風險探井?
油氣勘探的復雜性和風險性,讓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會如算術那么簡單。沒有足夠的儲量,油田上產穩產持續發展基礎不牢。過低的探井成功率,也會制約找油成本的控制,低油價下更是難保效益。二者的平衡猶如走鋼絲,既考驗膽量又考驗技術。面對不同的地質、資源品質等客觀條件,每一家油田、每一個區塊、每一口井的答案都各不相同。歸根到底,成本與效益的平衡問題還是要從實際出發,從客觀規律出發。
面對當前不利外部形勢,效益勘探不僅需要降成本的智慧,而且要有大膽探索的勇氣,遵循油氣勘探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為油田可持續發展積蓄力量。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