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可能正在經歷70多年來最“干涸”的一年,年度資本預算“謹慎”、自由現金流“緊張”、油氣新發現“寥寥”,即便是手中最有希望的待開發或已開發資產,似乎也很難在2017年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捉襟見肘難覓常規資源
《金融時報》2月13日報道稱,對油氣公司而言,2016年“苦哈哈”的日子可能將繼續沖擊2017年的業務發展。暴跌的油價迫使油氣公司不得不大砍資本支出,而資金銳減導致新油氣資源探索方面受到嚴重影響,2016年全球新油氣發現量跌落77年最低谷。
挪威能源咨詢顧問公司雷斯塔發布最新報告顯示,2016年油氣公司僅發現了60億桶油當量的常規油氣資源,這是自1940年以來最低水平。其中,2016年海上油氣資源發現量僅23億桶油當量,比2010年減少90%。
美國目前年消耗量超過70億桶油當量,這意味著2016年的發現量甚至無法填補美國一年的消耗量。Rystad Energy資深分析師Sona Mlada表示,去年油氣儲量替代率僅為10%,較2013年30%的比例降低不少。此外,去年勘探鉆井數量較2014年中油價暴跌時減少約40%。“2016年全球范圍僅有174個油氣發現,較3年前年均400至500個大幅下滑。”Sona Mlada稱。
油氣公司大砍勘探開支,是導致常規油氣發現量減少的主要原因。2016年,全球能源公司在勘探鉆井方面的開支約400億美元,比2014年油價暴跌前減少了40%。
以美國兩大石油巨頭為例,埃克森美孚2016年資本支出約232億美元,較2015年下降25%,2017年資本開支還將再削減1/4。雪佛龍2016年資本開支較2015年減少24%至266億美元,其中僅預留了10億美元用于勘探,遠低于2015年的30億美元預算。此外,該公司2017年資本開支規模僅198億美元,較2015年則驟降42%、較2016年減少15%。
此外,勘探前景區“干枯”也是致使油氣發現量走低的一大“罪魁禍首”。據悉,一個由殼牌、康菲以及森科能源組建的合資公司,去年初次勘探加拿大西海岸Shelburne深水盆地油氣資源,但最后以失敗告終,森科能源不得不為此減記1.05億美元的分攤成本。
油企愈發依賴“非常規”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供應增長的關鍵推動力北美頁巖資源,仍然是新油氣儲備的“主力軍”。雷斯塔在報告中指出,2016年油企勘探成果減速意味著全球可能更加依賴頁巖油氣等“非常規”資源,以滿足未來幾十年的能源需求。
去年9月,美國阿帕奇石油公司宣布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被稱為Alpine High的新資源遠景區,其是德克薩斯州二疊紀盆地的一部分,該公司認為該遠景區有5個巖層,其中兩個巖層至少擁有30億桶原油儲量、75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儲量。
2016年問世的幾個顯著的油氣發現包括:埃克森美孚去年6月宣布“世界級”新發現,位于南美洲國家圭亞那附近海域的估計可開采石油儲量8億至14億桶的大型油田。美國能源勘探公司CAelus Energy去年10月宣布,在阿拉斯加發現了儲量高達60億桶的大油田,油田位于史密斯灣的淺水區,距北極圈北部約300英里處。埃克森美孚去年10月在尼日利亞近海Owowo油田獲重大石油發現,石油儲量估計達5億至10億桶;兩個月后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北高地獲得新陸上天然氣發現。
此外,殼牌在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區Fort Sumter獲得了一項新勘探發現,初步估計可采資源量超過1.25億桶油當量。這是墨西哥灣地區2016年3個油氣發現中的一個,較該地區2015年7個發現數量下降不少。
市場調查公司IHS Makit指出,傳統油氣資源從發現到投產的典型周期為5到7年,油氣發現量減少預示著未來十年全球油氣供應將收緊,同時顯示出油氣公司將更多精力投放到回報率明顯的頁巖資源。
IHS Markit分析師Bob Fryklund表示,大多數油氣公司的前沿勘探都在近海,單井開采成本需要1.5億美元,且這種勘探井的開采成功率只有20%。相對于傳統油井,在岸的單個頁巖油井的開采成本僅為400萬至1000萬美元,并且在數周內就能實現產出,與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深海原油相比,成本優勢不言而喻。此外,頁巖資源開采成功率上升還能為油氣公司節省更多資金與時間。
盈利難題不解翻身很難
《金融時報》撰文稱,僅有少數石油巨頭能夠利用好油價沖高這一機會,事實上,無法攻克盈利難題,2017年很難打出漂亮的“翻身仗”。殼牌和雪佛龍應該就是握著“好牌”的“少數派”,兩家公司過去幾年的大膽投資,使得它們比同類競爭者擁有更大“翻身”機會。
雪佛龍去年第四季度同比扭虧為盈,實現4.15億美元利潤,收入增長7.7%至315億美元。殼牌去年第四季度利潤下滑44%至10億美元,不過業務運營活動現金流同比大幅增長近70%至92億美元,收購BG的押注正在取得成效。
殼牌巨資收購BG的正面效應有望隨著油價回溫逐漸顯現,而雪佛龍成本高昂的澳大利亞LNG項目似乎也有了出頭日。殼牌和雪佛龍在最初進行這些投資時都承受了來自內外的巨大壓力,尤其是油價暴跌這兩年,盡管資產負債表承壓過重,但兩家公司絲毫未對各自的賭注喪失信心。
對比看來,埃克森美孚就缺失了這樣的“希望”。《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從2017年第一個交易日到2月13日收盤,埃克森美孚股價下跌近8.6%,成為今年迄今道指成分股最大輸家。埃克森美孚幾乎肯定要對賬面資產價值進行減計,唯一的問題是價值會縮水多少。
埃克森美孚去年第四季度利潤從2015年同期的27.8億美元降至16.8億美元,上游部門凈利潤為1.196億美元,其中包括20億美元的落基山地區的干氣業務減記。此外,埃克森美孚1月中旬斥資66億美元收購了二疊紀盆地約27.5萬英畝的土地,這是其近年來最大一筆收購交易,即便今年無法在此開展鉆探活動,此次收購都為該公司增加了超過60億桶的石油儲量,對公司市值和業務發展帶來不小影響。
而歐洲油企方面,惠譽國際在一份最新報告中指出,2017年歐洲石油公司需要布倫特油價達到50至60美元/桶的水平才能維持現金流的收支平衡,這比幾年前油價100美元/桶高位時有了很大進步,不過仍不足以維持它們的信用評級。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