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東海之濱、湄洲灣南岸的福建泉港石化基地,近年來日益成為業內外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綠色觀點:決策必需生態環保優先
近幾年,泉港化工園區已初步形成以福建煉油乙烯為龍頭,以聚丙烯、燒堿等中游項目為延伸,以塑膠、塑料等下游項目為配套的石化產業經濟。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園區提出了“產業發展一體化、公用設施一體化、商貿物流一體化、環保安全一體化、管理服務一體化”的開發方針。
去年以來,園區推行嚴格項目準入制,堅持“好”字當頭謀發展,對環境指標、能源消耗、用地合理性、產業布局、技術水平等多個方面進行嚴格的評審,對不符合規劃的項目堅決不予引進,已經落戶的逐步調整或實施搬近,拒絕了普安五金電鍍工業片區、10萬噸聚丙烯等十余個環境污染、重復建設項目入駐,涉及投資額20多億元。只要是不符合石化產業導向,即便是分管領導簽了字,評審組都可以一票否決,從而實現產業發展從無序、隨機、盲目向有序、目標明確、科學的轉變,充分發揮石化園區的整體優勢。目前,該園區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提高技術水平和環境管理水平,通過建立、實施、形成節能減排管理網絡和制度體系,鼓勵和督促全員參與節能減排工作。
綠色路徑:推進節能減排清潔生產
保護環境生態建設,實行綠色開發,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這是泉港新一輪園區開發過程中堅持不變的指導思想。參照國際通行的公用工程島模式,目前,園區已建成火電廠、工業水廠、污水處理廠、固體廢棄物處理場等主要公用工程,為區內企業統一提供生產所需的各項配套服務,實現公用工程的規模運行與資源共享,并可實時監控企業達標排放。同時,園區不斷加強區內生態隔離帶與凈化帶的綠化建設,規劃總面積約16.5平方千米綠化隔離帶已動工,改善區內環境質量,減少化工發展帶來的環境成本。
目前化工園區內124家化工企業將進一步落實環保優先的開發理念,加大對環境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用3年時間,基本形成覆蓋整個生產區域的環境實時監測系統,提高對環境突發事件的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園區嚴把項目進區環保關。認真開展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嚴格執行環保設施與項目建設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三同時”要求,杜絕高毒害、高污染、高能耗的項目進區。
綠色選擇:以資源特色走環保之路
“一脈兩軸四帶五區”模式是新一輪園區開發中“環保之路”的一次精確破題。整條脈絡以煙墩山為源頭,形成一條有機的綠色景觀序列,貫穿主要產業功能區;兩大貫穿規劃區域的對外交通軸線;三條景觀防護林帶,一條濱河景觀帶;城市入口綠化區、森林公園、水域景觀區、綠化苗木基地、城市公園,凸顯環境保護和景觀雙重功能。同時,以建立“大型、先進、系列、集約”石化園區為目標,依托一批電力、油品儲備等大型能源項目落地,建成重點能源戰略儲備基地,發揮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以福煉一體化項目為龍頭,帶動南墾片區合成材料、有機化工、無機化工、精細化工等系列開發,擴大優勢產業規模,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形成園區開發的“極化”效應;依托天然良港優勢,以臨港各區域為重要節點,建設臨港物流園區,并向腹地延伸;高起點規劃24.5平方千米石化工業區,圍繞乙烯、聚酯化纖、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物流等五大產業鏈,打造強勢產業板塊。這種發展模式已經不再是以往的遍地開花模式,更強調一種點上的開發。這種點軸的開發模式,在環境保護方面是點上開發,面上保護,這樣更有利于園區未來生態環境的保護。園區開發過程中,在重點發展石油、石化、新能源、紡織等優勢產業的同時,積極建設高效海洋化工特色產業基地,布局建設觀光和生態功能區,并將形成石化港口新城和生態走廊。
綠色觀點:決策必需生態環保優先
近幾年,泉港化工園區已初步形成以福建煉油乙烯為龍頭,以聚丙烯、燒堿等中游項目為延伸,以塑膠、塑料等下游項目為配套的石化產業經濟。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園區提出了“產業發展一體化、公用設施一體化、商貿物流一體化、環保安全一體化、管理服務一體化”的開發方針。
去年以來,園區推行嚴格項目準入制,堅持“好”字當頭謀發展,對環境指標、能源消耗、用地合理性、產業布局、技術水平等多個方面進行嚴格的評審,對不符合規劃的項目堅決不予引進,已經落戶的逐步調整或實施搬近,拒絕了普安五金電鍍工業片區、10萬噸聚丙烯等十余個環境污染、重復建設項目入駐,涉及投資額20多億元。只要是不符合石化產業導向,即便是分管領導簽了字,評審組都可以一票否決,從而實現產業發展從無序、隨機、盲目向有序、目標明確、科學的轉變,充分發揮石化園區的整體優勢。目前,該園區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提高技術水平和環境管理水平,通過建立、實施、形成節能減排管理網絡和制度體系,鼓勵和督促全員參與節能減排工作。
綠色路徑:推進節能減排清潔生產
保護環境生態建設,實行綠色開發,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這是泉港新一輪園區開發過程中堅持不變的指導思想。參照國際通行的公用工程島模式,目前,園區已建成火電廠、工業水廠、污水處理廠、固體廢棄物處理場等主要公用工程,為區內企業統一提供生產所需的各項配套服務,實現公用工程的規模運行與資源共享,并可實時監控企業達標排放。同時,園區不斷加強區內生態隔離帶與凈化帶的綠化建設,規劃總面積約16.5平方千米綠化隔離帶已動工,改善區內環境質量,減少化工發展帶來的環境成本。
目前化工園區內124家化工企業將進一步落實環保優先的開發理念,加大對環境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用3年時間,基本形成覆蓋整個生產區域的環境實時監測系統,提高對環境突發事件的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園區嚴把項目進區環保關。認真開展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嚴格執行環保設施與項目建設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三同時”要求,杜絕高毒害、高污染、高能耗的項目進區。
綠色選擇:以資源特色走環保之路
“一脈兩軸四帶五區”模式是新一輪園區開發中“環保之路”的一次精確破題。整條脈絡以煙墩山為源頭,形成一條有機的綠色景觀序列,貫穿主要產業功能區;兩大貫穿規劃區域的對外交通軸線;三條景觀防護林帶,一條濱河景觀帶;城市入口綠化區、森林公園、水域景觀區、綠化苗木基地、城市公園,凸顯環境保護和景觀雙重功能。同時,以建立“大型、先進、系列、集約”石化園區為目標,依托一批電力、油品儲備等大型能源項目落地,建成重點能源戰略儲備基地,發揮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以福煉一體化項目為龍頭,帶動南墾片區合成材料、有機化工、無機化工、精細化工等系列開發,擴大優勢產業規模,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形成園區開發的“極化”效應;依托天然良港優勢,以臨港各區域為重要節點,建設臨港物流園區,并向腹地延伸;高起點規劃24.5平方千米石化工業區,圍繞乙烯、聚酯化纖、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物流等五大產業鏈,打造強勢產業板塊。這種發展模式已經不再是以往的遍地開花模式,更強調一種點上的開發。這種點軸的開發模式,在環境保護方面是點上開發,面上保護,這樣更有利于園區未來生態環境的保護。園區開發過程中,在重點發展石油、石化、新能源、紡織等優勢產業的同時,積極建設高效海洋化工特色產業基地,布局建設觀光和生態功能區,并將形成石化港口新城和生態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