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剛剛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還是頻頻讓城市們丟失“尊顏”、讓人們掩面呼吸的霧霾,都在傳達同一個信息:多用清潔能源。因此,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確信,已經到來的2017年,在大能源的舞臺上,必將是清潔能源的主場。而在風光水電氣等各類清潔能源中,唯有天然氣集天時、地利、人和為一體,最有潛力成為主場中的首推大戲。
天時:治霾利器“煤改氣”
2016年11月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標志著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從承諾走向實踐。全球能源清潔化發展無可逆轉。天然氣作為化石能源中的清潔能源,可以同時解決碳排放和污染兩個問題,優勢凸顯。
近兩年來,隨著霧霾成為全民公敵,“煤改氣”已被多地列為強推的“藥方”。專家認為,這或將帶動天然氣消費實現飛躍式增長。2017年,這一趨勢仍將延續。
根據環保部的分析,重污染期間,原煤散燒對近地面污染貢獻最高,低矮面源污染對PM2.5濃度貢獻最大。這也是各地政府將“煤改氣”作為治霾利器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規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出臺至2015年,已有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山西、上海、江蘇、浙江等十多個省市出臺了支持天然氣替代散煤的相關政策。
數據顯示,我國年利用散煤9-10億噸,占煤炭消耗量的28%。其中工業年耗煤約5.8億噸,供熱用煤近2億噸。河北、山東、湖北三省工業散燒煤居前三位,年使用量均超過7500萬噸。
“煤改氣”對天然氣需求的拉動由此可見一斑。有研究結果顯示,如果散煤全部用天然氣替代,天然氣需求量每年將增加750億立方米。
從“煤改氣”的相關領域投資機會來看,專家認為,冷熱電三聯供,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站、綜合智慧能源、工業煤改氣在一些工業園區和開發區將有較大的發展前景。
從區域投資潛力來看,安迅思中國能源事業部燃氣產業鏈信息總監黃慶建議,可重點關注以下幾個區域:以北京為中心輻射的京津冀地區、以慶陽為中心輻射的中部地區、以江蘇為中心輻射的長三角地區和以廣州為中心輻射的泛珠三角地區。
地利:供應充足體系成熟
不得不說的是,在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的呼聲下,能源的穩定接續、替代問題也讓光伏和風電等新能源感到力不從心。水電盡管能夠穩定供應,但也受制于資源分布、電力過剩的大背景,難以大展拳腳。唯有天然氣,作為穩定成熟的傳統化石能源,不管在資源稟賦,還是在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資源的利用途徑等方面,都有望憑借地利優勢,打開一片天地。
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我國天然氣地質資源量90.3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50.1萬億立方米,探明率14%,仍處于勘探早期。“天然氣容易獲得,儲量要比石油多得多,現在不算非常規,儲量都夠用過百年。”東帆石能源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原首席研究員陳衛東說。
就非常規天然氣而言,“我國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發展起步較晚。2011年,國家能源局才出臺首個頁巖氣五年規劃,為我國頁巖氣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卓創資訊分析師劉朝暉說,經過五年的探索與突破,國內頁巖氣產量從2011年的不足1億立方米提升至2015年的45億立方米,產業發展進入提速階段。我國也成為北美洲之外第一個實現規模化商業開發的國家。在此基礎上,未來5到10年,我國頁巖氣產業將迎來大發展階段。
根據國家規劃,2020年我國頁巖氣產量將力爭達到300億立方米,2030年力爭達到800-1000億立方米,分別約相當于2015年我國頁巖氣產量的近7倍和18-22倍,這意味著自2016年開始,我國頁巖氣產量年均至少增長1倍,2017年產量仍將保持大幅增長。
從基礎設施來看,國內天然氣基礎管網已覆蓋31個省份,95%以上的地級市均能使用天然氣;在國外,中國的天然氣管線已與俄羅斯、緬甸、中亞等多個周邊國家和地區相連,未來還將與東南亞等更多國家和地區連通。
目前,我國天然氣已初步形成多品種、多渠道的多元化供應和“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就近供應”的供氣格局。預計2017年天然氣需求增量主要來自城鎮燃氣、天然氣發電、工業燃料和交通運輸四大領域。
人和:政策頻出集中發力
目前,我國已認識到大力發展天然氣的必要性。因此,近期密集出臺支持政策,力圖從各個環節,為天然氣的大發展掃清障礙。
據梳理,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陸續出臺天然氣行業相關政策至少7個。從天然氣門站價格、油氣管網基礎設施信息公開、管輸價格監審、下游市場用氣價格等各個環節進行規范,為推進天然氣發展清理障礙。控煤、穩油、發展天然氣將是未來我國化石能源發展的大方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1月,國家級交易平臺——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正式運行,為我國天然氣市場化定價提供了權威媒介,意味著我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再邁關鍵一步。
同時,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已于近期下發《關于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逐漸將天然氣培育成為我國現代能源體系的主體能源,并通過鼓勵風氣互補、光氣互補實現天然氣與可再生能源的融合發展;“試點先行”將成為推動天然氣體制改革的探索方向,并有序鼓勵在重慶、江蘇、上海和河北開展天然氣體制改革試點;尋求綜合儲氣調峰體系,即通過鼓勵儲氣設施企業創新輔助服務、給予投融資支持等方式來吸引多元主體建設;制定天然氣車船補貼政策,并完善以氣代煤的財稅支持政策。
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國家推廣天然氣大規模應用的重要舉措。
此外,剛剛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也明確,“十三五”時期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58%以下。按照規劃相關指標推算,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消費增量是煤炭增量的3倍多,約占能源消費總量增量的68%以上。
“規劃在天然氣消費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仍明確提出要努力爭取將其消費占比提高到10%左右,可以預期未來將會謀劃更多具體支持行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國際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白俊說。
據悉,油氣體制改革方案也將于近期出臺,從此前出臺的政策來看,從長輸管線到終端用戶、從“三桶油”到地方城市燃氣公司,直指管網壟斷、信息不透明等油氣體制宿疾,無疑將為管網公平打下良好基礎。由此可見,在即將出臺的油氣改革方案中,油氣管網獨立放開將是大概率事件。
“只有管網獨立,實現銷售和管道輸送業務的分離,才能從根本上剪斷氣源和管道業務關聯交易的‘體制臍帶’,真正做到管網的第三方公平開放,同時也才能為管輸成本的有效監管和上下游價格的市場化形成創造條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景春梅說。
專家認為,從上述政策公布的時點來看,政策效果有望在2017年集中顯現,屆時天然氣行業或將上演清潔能源領域最為“叫好叫座”的一場大戲,一掃此前低迷,值得期待。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