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地熱能發展將被置于中國清潔能源發展的首要位置。油氣公司在資源勘查評價和鉆井采掘等方面具有長足優勢,大有可為。】
2月4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國土資源部共同印發《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這是中國出臺的第一份地熱發展五年規劃,也是地熱能在頂層設計中的首次亮相。這意味著,未來5年,地熱能發展將被置于中國清潔能源發展的首要位置。
地熱,曾經如此“小眾”的能源,何以忽然備受矚目呢?
有環保壓力。隨著中國能源結構變化,同時《巴黎協定》要實現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目標,發展清潔能源勢不可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未來5年,我國將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11億平方米,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兆瓦,地熱能將實現替代逾7000萬標煤和1.7億噸二氧化碳排放。
與化石能源相比,地熱能基本不排放污染物,對于緩解能源資源壓力、促進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地熱能利用系數最高為73%,是太陽能的5.4倍,風能的3.6倍。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耀峰看來,作為一種儲量大、分布廣的可再生清潔能源,地熱能兼具綠色低碳、用途廣泛、再生利用等多重實質性利好,且不受季節、氣候、晝夜等外界環境因素掣肘,對于重煥天朗氣清的愿景意義重大。
有資源保障。地熱能這種源自地球心臟的的暖流,遠比化石燃料豐富,其中可利用量相當于4948萬億噸標煤(折合3461.3萬億噸油當量)。而2015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182.4億噸標準煤(折合127.6億噸油當量),2016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43.6億噸標準煤(折合30.5億噸油當量)。
目前可利用的地熱資源一般有三種:天然溫泉、通過熱泵技術開采利用的淺層地熱能、通過人工鉆井直接開采利用的地熱流體以及干熱巖體中的地熱。按照當前政策導向,優先開發淺層地熱能資源已成為既定方針。
中國地熱資源相對豐富,以中低溫為主,埋深在200~3000米,主要分布在中東部沉積盆地和東南沿海;高溫對流地熱資源分布在藏川滇及臺灣地區。目前,全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折合4.9億噸油當量,可實現建筑物供暖制冷320億立方米),全國中深層地熱能中的中低溫地熱資源量相當于1.37萬億噸標準煤(折合9583億噸油當量),干熱巖(埋深3000~1萬米)資源量相當于860萬億噸標準煤(折合601萬億噸油當量),現正處于研發階段。
有利用基礎。雖然油價“寒冬”未過,但全球地熱開發卻熱火朝天。經過多年的地熱資源開發探索,我國地熱直接利用連續多年位于世界首位。新成立的國家級地熱研究中心已在部署新一輪攻關,中國和冰島聯合成立了中冰地熱技術研發中心,與冰島共同開發東非等地的地熱資源。
國內傳統能源企業早已涉足地熱能的采掘利用。中國石化經過7年建設,在河北雄縣基本實現城區地熱集中供熱全覆蓋,建成我國第一個“無煙城”,并提出“十三五”期間將在全國再造20座無煙城。中國石油的大慶油田、華北油田也在很多年前就開始嘗試利用地熱井口發電。另外,北京大學李克文教授也一直帶領團隊在探索解決油田開展地熱開發面臨的技術和經濟等諸多問題。
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間,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可拉動投資約1400億元,水熱型地熱能供暖可拉動投資約800億元,地熱發電可拉動投資約400億元,合計約2600億元。此外,地熱能開發利用還可帶動地熱資源勘查評價、鉆井、熱泵、換熱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和設備制造產業的發展。中國在地熱能的開發上,油公司的技術優勢大有用武之地。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