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磨溪區塊龍王廟組氣藏、川東北高含硫氣藏、焦石壩頁巖氣田、長寧—威遠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四川盆地天然氣重大發現、生產建設成就引人注目。
四川盆地天然氣工業向何處去?1月5~6日,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組織“成都天然氣論壇”,9名院士、110多名專家學者,就四川盆地天然氣資源潛力暢言高見。
天然氣資源潛力巨大
賈承造(中國科學院院士):
四川盆地是全國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盆地,多層系含氣,具有形成大中型氣田的條件。
胡見義(中國工程院院士):
四川盆地含油氣層系眾多,古老地層含油含氣,“多構造運動、多期不整合”加大了油氣成藏的復雜性,增加了勘探難度,因此,可靠的長期穩定的封蓋層是油氣成藏的關鍵問題之一。
趙文智(中國工程院院士):
四川盆地天然氣勘探開發方興未艾。西南油氣田公司首次在川西北地區發現泥盆系含氣,再增一套含氣層,意義重大。
基礎研究需要加強
賈承造(中國科學院院士):
要加強以儲層為主的沉積評價,開展儲層預測和分布規律研究;要開展川西北地震攻關研究,提高資料采集質量;要建立現代的碳酸鹽巖沉積模式和理念。
周守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索中國特色的頁巖氣勘探開發理論、技術和實踐經驗,開發出與整體經濟水平相適應的頁巖氣資源。
金之鈞(中國科學院院士):
要在天然氣成藏的動態演化、蓋層、生烴中心和運移等方面加強研究,高品質地震資料、系統取心、野外地質剖面的精細觀測等第一手資料至關重要。
工程技術攻關大有作為
李陽(中國工程院院士):
要結合勘探新區塊新領域,攻關地震資料采集和解釋技術、測井技術,推進兩項技術的結合,提高儲層識別、描述的精度和水平。在頁巖氣方面,要加大壓裂液、管材等新材料的應用,要優化壓裂段設計,減少工作量,提高單井產量。
高德利(中國科學院院士):
要從戰略角度去思考問題,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邁進。在復雜油氣藏開發過程中,要推進鉆井液、完井液、壓裂液等工作液體的功能匹配,有序推進“一趟鉆”技術、“會說話”鉆頭等方面的研究。
李根生(中國工程院院士):
要加大地質——工程一體化的系統研究力度,高精度三維地震、深井超深井的優快鉆井、全過程欠平衡氣體鉆井、高性能的水基鉆井液等7個方面的工程技術需要進一步配套提高。
天然氣勘探層系多范圍廣難度大
金之鈞(中國科學院院士):
四川盆地頁巖分布廣,頁巖氣勘探潛力大,但巖性變化大,要正視風險評估,少走彎路;古老碳酸鹽巖地層是重要的領域。
趙文智(中國工程院院士):
川西北地區多層系、川中古隆起斜坡的勘探;瀘州古隆起“源灶”條件好,要實施“第二次勘探”;要加強川中龍潭組、開江—梁平海槽和震旦系、寒武系、頁巖氣的研究,支撐勘探目標優選;有序加強基礎研究和綜合評價研究,有針對性地付諸實施。
龐雄奇(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深層改造類致密氣藏是重要的勘探目標,主要領域在安岳氣田以北埋深1500~8000米深度地層領域。
劉樹根(成都理工大教授):
川西中北段深層——超深層具備形成大型氣田的基本條件,是未來四川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勘探主要的有利地區。
王興志(西南石油大學教授):
向更深、更古老地層進軍,這一領域油氣勘探前景廣闊。
要加大開發合作力度
周守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既要立足專業,又要跳出專業,把勘探、開發、鉆井、工藝、管理結合起來,形成配套的理論和技術體系。
趙文智(中國工程院院士):
商討四川盆地天然氣工業大發展,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高德利(中國科學院院士):
天然氣勘探要以自主研發為主,要推進原始創新,要加強協同創新,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