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可燃冰商業開發形成產業,至少還需要15年時間,但其豐富的儲量和廣闊的前景,已經讓國內沸騰。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在南海北部1266米深的神狐海域,中國進行的首次可燃冰試采獲得了成功,讓中國成為全球首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此消息一出,讓原本僅存在于概念中的可燃冰,突然變成了現實的能源,也引爆了相關概念股。
根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最新消息,截至6月2日,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已連續產氣超過22天,平均日產8350立方米,氣壓氣流穩定,井底狀態良好。
可燃冰一般存在于海底或陸地凍土帶內,是水和甲烷在高壓、低溫條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種固態物質,可像固體酒精一樣直接點燃。其能量高且環保,1立方米可燃冰可釋放出160立方米的天然氣,燃燒后不產生任何殘渣和廢氣。
雖然可燃冰前景廣闊,但其開采卻要面對各種挑戰,美國、日本都很可能將推遲商業化開采時間。此前日本曾經兩次試采可燃冰,但都因出砂問題被迫停止。那為何中國在此時,要如此大力開發可燃冰?
“能源結構、能源安全和軍事戰略三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國有了大力開發可燃冰的必要性。”一位曾參與可燃冰開采項目的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目前中國的能源結構具有‘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高污染的煤炭占比過高,環境壓力使得中國必須對其結構進行優化。”
從能源安全的角度來看,今年一季度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69%,較去年上漲3個百分點,而國際能源署(下稱IEA)報告指出未來五年中國的原油進口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2022年將是2016年的3倍左右。
此外,他表示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等海域開發可燃冰,有利于國家解決區域爭端問題。
根據2016年中國能源礦產地質調查報告,目前中國可燃冰在海域和陸地的預測遠景資源量分別可達744億和350億噸油當量,其中海域儲量相當于中國陸地石油、天然氣資源量總數的一半。粗略估算,可供中國使用一百年以上。
此次試采的南海神狐海域面積為128平方公里,資源儲存量1500億立方米,相當于1.5億噸石油儲量,是中國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區之一。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發將此次試采成功,稱為繼美國引領頁巖氣革命之后,一次由中國引領的天然氣水合物革命,將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但上述曾參與可燃冰開采項目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預計可燃冰投入商業運用后發揮的作用與美國頁巖氣相比,還是相對有限。
該人士稱,雖然上述兩者都是非常規天然氣,與液化天然氣(LNG)對應來看,可燃冰是相當于天然氣的一種固體形態,不能替代石油在石化行業的獨特作用,將來只能作為一種燃料使用,但美國頁巖氣來自于非常規石油頁巖油,頁巖油可以替代部分石油,只是目前因為成本過高沒有大幅應用。
此外,可燃冰還將面臨著來自光伏、風電和常規天然氣等能源的競爭,能否大規模商業應用,最終要取決于其是否可以依賴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性。
“就技術而言,此次可燃冰開采的相關技術與深海油氣開發技術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該人士表示,“其中多為常規技術。”但是,與早期的美國頁巖氣開采一樣,可燃冰開發也面臨著成本高企、技術不足和環境隱患等問題。
李金發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也表示,可燃冰在開采同時也存在風險,如果開采不慎,將導致甲烷氣體的大量泄漏,可能引發強烈的溫室效應。目前海底可燃冰的甲烷總量大約是地球大氣中甲烷總量的3000倍。
不過,一位石油行業內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指出,即使在全球范圍內,中國在研究可燃冰開采理論上擁有一定的優勢。比如在人才方面,此次指導試采可燃冰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北京大學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盧海龍,在1998年就獲得了日本第一個以天然氣水合物為研究課題的博士學位,也是日本第一期國家天然氣水合物項目規劃的主要設計人員之一。
此外,盧海龍也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地層流體抽取法”的試開采原理與方法人,并主持完成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實施方案的技術內容。
“中國之所以選擇在深海開采可燃冰而不是在陸地,考慮到了環境生態和成本兩大問題。”上述從事油氣上游開發的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首先油氣開采活動會使得可燃冰的溫度上升,當溫度高于冰的熔點時,可燃冰中大面積的甲烷氣體就可能會溢出,輕則引發溫室效應,重則引發地震和海嘯等,陸地人口密集,難以控制態勢;其次是可燃冰在陸地上往往分布在凍土里面深處,鉆井難度較大,長遠來看成本高于海上。
“當一個技術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后,它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像剛開始高鐵的安全問題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該三桶油內部人士表示。
為了推進開采,繼5月18日在南海海域進行可燃冰首次試采成功后,中國還預計在今年下半年交付可采集深海油氣和可燃冰的第二架超深水鉆井平臺——“藍鯨2號”。
超深水鉆井平臺是目前采集可燃冰的最主要鉆井設備,造價高昂。目前,正在使用的“藍鯨1號”,其交付于2月13日,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鉆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鉆井平臺,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鉆井深度15240米。從船底到鉆井架頂端有37層樓高,建造價格約7億美元。
其實早在2002年,中國就正式啟動了可燃冰資源調查與研究專項。2007年,中國開始在神狐海域鉆獲可燃冰實物樣品。2009年9月25日,中國首次在陸域——青藏高原發現可燃冰,使中國成為繼加拿大、美國后,在陸域上通過國家計劃鉆探發現可燃冰的第三個國家。
2011年,中國在南海圈定了25個成礦區塊,控制資源量達到40億噸油當量。2013年8月8日,針對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成礦預測技術研究》課題通過了國家863計劃驗收。
按照此前國家對可燃冰的開發計劃,2006年-2020年是調查階段,2020年-2030年是開發試生產階段,從2030年起,可燃冰的開發則會進入商業生產階段。
2016年2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慶煥在第二屆能源論壇上表示,基于中國可燃冰調查研究和技術儲備的現狀,預計2020年前后能夠實現可燃冰開采技術和裝備的突破,完成可燃冰的工業化起步,并在2030年左右有望實現可燃冰的商業化開采。
實際上,對可燃冰的開發,無論是目前的試開采,還是將來通過技術進步,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應用,都和“三桶油”無法脫離關系。基于如此大的市場前景,可燃冰將來很可能會成為各石油公司競相搶占的資源。
“預計可燃冰即使在投入商業應用之后,民營企業短時間內也難以涉足。”一位從事油氣開發技術的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可燃冰開發這樣的高投入往往只有國企才有財力,目前國家沒有明確的政策說要放開可燃冰開采,而是當作一項國家規劃,此外基于對國家能源安全的保護,預計可燃冰技術的開放會受到影響。
“目前來看,中石油已經在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中占領了可燃冰開發中的先機。”上述人士表示。憑借2015年以來對海洋油氣技術開發人才的搜集和大量資金的投入,中石油旗下全資控股的中國石油海洋工程公司成為此次試開采可燃冰工程的總承包商,同時也是“藍鯨1號”和“藍鯨2號”的業主。
中石化,以及在海上勘探領域具有絕對優勢的中海油,在可燃冰的產業布局上則相對落后。5月22日,中石化旗下的石化油服和中海油旗下的中海油服分別發布公告澄清公司尚無可燃冰相關業務。
石化油服公告稱,公司A股股票連續三個交易日內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20%,屬股價異動,公司表示沒有開展天然氣水合物相關業務。中海油服也公告稱,公司關于可燃冰目前沒有可披露事項。
“作為國內最大的海洋油氣生產商,中海油大概從2007年開始就逐步進行可燃冰開發研究,也已經獲得一些進展,但多以理論為主。”另一位任職于三桶油的內部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前兩年持續的低油價使得中海油越重視上游降本增效,對可燃冰這樣的長期大投資項目研究步伐放緩,但基于中海油擁有國內深海油氣開發經驗豐富的一批人才,預計公司接下來會加強在可燃冰方面的投入。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