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沙特國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重點討論兩國發展戰略對接,以此為基礎推進兩國能源、金融、產能、基礎設施、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兩國簽署14項雙邊協議,達成35個項目的合作,價值高達650億美元。
目前,沙特國內對其“2030愿景”與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對接的討論十分熱衷。去年4月,沙特副王儲穆罕默德向外界正式披露“2030愿景”具體細節,這個中東最富有王國今后15年的戰略規劃揭開神秘面紗。其中,能源改革、建立均衡的經濟產業,并逐步向全球投資大國方向轉型的目標令世人矚目。
沙特能源改革實際上是其“2030愿景”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是動因,也是改革進程的重中之重。建立全面可靠的經濟產業格局是沙特長期以來的愿望,近年來國際油價下跌更增加了這種改革的緊迫性。由于油價持續低位徘徊,沙特預算赤字屢創新高,曾經引以為傲的石油出口正從“搖錢樹”變為“虧損源”。沙特的“2030愿景”旨在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向全球投資大國方向轉型。2015年,沙特非石油收入約合436億美元。根據“2030愿景”,到2020年沙特非石油收入將提高至1600億美元左右,基本終結對石油依賴;到2030年提高至2670億美元左右,完成國家經濟結構的轉型。
總體而言,沙特的改革可總結為開源與節流。開源方面,主要是建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公共投資基金”,規模將達到2萬億美元左右?;鹚檬杖雽⒂糜谏程貒鴥劝l展和海外投資,內外合力改善沙特嚴重“跛足”的經濟結構。目前,對于沙特原油儲備存量的各種猜疑甚囂塵上,其自身也意識到進行經濟改革實現收入來源多元化已迫在眉睫。當前,沙特公共投資基金規模約合1600億美元,部分資金缺口將通過沙特國有石油公司阿美石油部分私有化的方式籌得。沙特阿美石油規模極其龐大,總估值在2萬億到2.5萬億美元之間,沙特計劃出售其5%的股份用來填補公共投資基金的不足。此外,通過掛牌上市展開私有化進程,還可以增加公司運行的整體透明度,從而反推其國內政治體制改革,提高效率,遏制屢禁不絕的貪腐行為。
除了開源,節流也必不可少。沙特目前對國內消費燃油進行高額補貼,而作為水資源緊缺的國家,沙特用于發電和海水淡化的石油規模也極為可觀。為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支出從而擴大財政收入,沙特政府正計劃多管齊下,改變過去粗放的能源消費方式:一是通過技術革命和標準優化,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二是開發新能源,促進核電及太陽能電站的建設;三是加大對公共交通和智能交通的發展力度,鼓勵公眾減少私車出行比例;四是降低國內燃油補貼,改變當前水、電、油遠低于成本價的扭曲狀態,減少國內石油消耗;五是從“人”出發,加強培養民眾節約意識,提倡更加環??沙掷m的生活方式。
“2030愿景”公布至今已近一年,沙特政府在推進這一長期戰略上的動力正在不斷增強。事實上,這也是沙特內政壓力、地緣政治角力、國際格局調整等多方因素共同使然的結果。沙特希望通過改革增強國力,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更多勝算。
內政方面,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卷西亞北非以來,包括沙特在內的中東各國要求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的呼聲持續高漲。盡管沙特在“阿拉伯之春”中涉險過關,然而,2014年以來國際油價斷崖式下跌,沙特國家財政收入受到重創。由于對石油出口嚴重依賴,沙特經濟與國際油價走勢呈緊密正相關。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6年至2021年,沙特經濟增長速度將顯著放緩。
國際格局在2016年更是波譎云詭,一系列“黑天鵝”事件接踵而至。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對美國傳統能源產業發展大開方便之門并解除石油出口禁令,“頁巖氣革命”帶來的沖擊進一步升級,美沙長期以來“石油換安全”的兩國關系發展基石正受到嚴重挑戰。目前來看,沙特對美國安全保護的需要依然強烈,兩國關系不會發生大的轉向。但在新形勢下,美國與其中東重要盟友的關系重塑已提上兩國的議事日程。此外,俄羅斯強勢介入中東事務,與土耳其重修舊好,并與伊朗聯手打破地區既有力量平衡。俄沙兩國本就在國際能源市場競爭激烈,現今又有了更多的“政治對立”,處于“內憂外患”中的沙特倍感壓力。
中國是沙特最大的貿易伙伴,而沙特也是中國在西亞北非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中沙合作對中方而言,最主要的期待是保障中國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并與沙方開展優勢產能合作;對沙特而言,除了為其未來石油出口尋找可依賴的長期穩定市場,更重要的是吸引中國投資,改善其產業發展結構,借力推動沙特國內產業改革和技術進步,擺脫對石油的嚴重依賴。不難看出,中沙兩國發展訴求高度契合,預示著兩國在未來的發展擁有極其廣闊的合作空間。
依托“一帶一路”戰略、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眾多平臺,中國已與包括沙特在內的許多西亞北非國家開展了系列產能合作項目。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領域優勢明顯,而這正是沙特所急需的部分。沙特“向東看”的戰略選擇一方面滿足其國內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使其在國際舞臺更具影響力,平衡長期以來受西方國家制約的不足。(作者:李子昕,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人員)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